四言阴阳学说
发布时间: 2022-11-19
文章内容 浅谈中医之现状与发展丁一发丁成达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大马坞村311800关键词中医现状发展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病法则,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调动机体主观能动性而战胜疾病.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是行之有效的.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界人才辈出,广大中医也都尽力奉献,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源.但是,近年来要求用中医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中医将面临异化甚至渐渐消融,乃至最后被西医替代的危险.中医领域不能拓展反而缩小,其原因何在呢?就此我们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中西医学两大理论在碰撞中,西医占据了绝对优势.现代西医学重视微观分析,药品的疗效是通过对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大小来判定的,用什么途径,阻断了什么环节,比较清晰 同时还利用生理,病理,心理等知识来说明,并进行对症治疗,容易理解.而中医认为,生病是人体阴阳失衡,内外环境不相应,治疗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使之"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种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思辨,没有一定的悟性是很难理解的.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医学者,尤其是一些高层次研究中医的现代学者,偏废了传统的中医法则,而一味地去追求"高新科技".其次,地方上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中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但很多中医医院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西药使用的比率大大超过中药,人员组成上西医比例也常常超过了中医,甚至大多数是西医.第三,崇扬西医之学术观点,过度重视文凭,抑制了民间医生包括许多有一定渊源的祖传医生的技能发挥.最后,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提取的研究,误导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①使部分中医放弃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治病的精髓,去搞有效成分的堆积 ②由于处方之中某种药份量的改变都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单纯提取有效成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医制方原则,势必影响疗效.⑧有效成分不能有效发挥出中药"四气","五昧","升降沉浮"等药性.有些药其产地,处方组成,药的份量,煎煮的方法和时间及煎出药液的服用冷暖,都会直接影响药性,从而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何况提取物呢?至少现在提取药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就中医药治病来说,提取有效成分也好,传统丸散膏丹也罢,无论任何方式都不能偏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这一根本原则.无可非议,在抑杀致病微生物,急救及外科等领域西医占有绝对优势,但中医运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通络,解表逐饮等法则,对各类慢性病的治疗也发挥出了很好的效果.也是不可代替的.我们不否认,用现代科技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借助肌肉,静脉等给药途径,发挥出了起效快捷的效果.有很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实践证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西医治疗的同时,使用中医方法可充分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用西药抗感染'().20041.16.5同时,结合中医解表逐饮,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补脾肾等,能着提高疗效.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各独而又密切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依靠现代科技力量,中西医并重,互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学之路.同时,中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只以西医的眼光看中医,在努力寻求发展中医的途径时,不能放弃民间这一传统中医的发源地.我们建议 ①在基层建立纯粹中医医院或诊所,执业者要有奉献精神,不能钻"铜钱跟".②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考试考核制度,不能只看一纸文凭,而要重视中医实践能力的考察.⑧重视民间中医特色疗法的挖掘,提高疗效,从而提高知名度.(收稿日期 2004―06―28)四言阴阳学说韩守训安徽省颍上县江店孜中医医院236230关键词阴阳学说对立统一四言绝句本人编撰有《四言中医学基础概论》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四言中医基础理论,下篇为四言中药学和四言方剂学.这里节选其中的第一章第一节阴阳学说,以飨同道.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是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古代劳动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通过长时期全面的观察,认识到在自然界里,无不存在着既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总结归纳出来的诊断,治疗规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夫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本.天者阳也,地者阴也,天地相合,阴阳相和,万物得生,五谷得成.人禀阴阳,体得平衡.①事物的阴阳属性,对立及制约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阴阳现象,无不存在,相互对立,相互制约,而又统一.诸如其例,天地日月,水火寒热,上下内外,升降浮沉,运动静止,春夏秋冬,皆言阴阳.②阴阳的变化阴阳之间,不断变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复阴,阳中复阳.故而言之,阴阳之数,无可胜数,教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一也,一阴一阳.③阴阳互根互用阴根干阳,阳根干阴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能化气,阴能化形 阳出上窍,阴出下窍 阳发腠理,阴走五脏.阳在于外,阴之佚也 阴在于内,阳之守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强不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④阴阳在人体部位的表现人应天地,居.上为阳,居下为阴 则外为阳,而内为阴 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则气为阳,而血为阴.⑤阴阳互藏在天地问,阴阳互藏 天本阳也,阳中有阴 地本阴也,阴中有阳 此之谓日,"阴阳互藏".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昼夜为例,平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月第6卷第5期旦至午,天之阳也,"阳中之阳" 午之黄昏,天之阳也,"阳中之阴" 夜至鸡鸣.天之阴也,"阴中之阴" 鸡鸣至旦,天之阴也,"阴中之阳".在人体内,"阴阳互藏".背部为阳,阳中之阳,"是其心也" 背部为阳,阳中之阴,"是其肺也".腹部为阴,阴中之阴,"是其肾也" 腹部为阴,阴中之阳,"是其肝也" 腹部为阴,阴中至阴,"是其脾也".⑥阴阳的转化阴可化阳,阳可化阴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⑦用于诊脉脉有阴阳,略以例举.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动者为阳,静者为阴 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