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从中医与中兽医的比较看以驴制作中医证模型的可行性

 

2022/11/19 22:24:04 ('互联网')


陈小野

  和现代医学一样,动物实验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选择合适的动物,造出合乎中医要求的证的模型,也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等袭用的动物之外,是否还有更具中医特色的受试对象?1982年广州虚证会议以及此后一些专家提出了使用大动物,与中兽医联合进行科研的设想,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尝试【1,2】。  这个设想的提出是依据 ①中兽医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大动物(马,驴,骡,牛,驼)尤其是马的医疗经验的总结(据《中国农学书录》,畜牧兽医古籍中以论述大动物为主者占88.9%,以论述马为主者占62.5%)【3】。②中医与中兽医理论基本相同。③所以,中兽医对大动物尤其是马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可为中医科研提供方便。  显然,在上述依据中,论证中医与中兽医理论的一致性最为关健。因此,本文拟以马为具体对象,把中医和中兽医的理论作一初步而又较为全面的比较,以探索这个设想的可行性。

  一、同源的理论

  1.中兽医理论,基本上是从中医移植过来的。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医治人类疾病的活动,而医兽活动则是在人类进入畜牧业生活以后才开始。我国已知人类的最早代表元谋猿人生活于170万年前,现代一般认为家畜的驯养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这在我国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氏"时期【4】。而豢养家畜的圈栏则是在7000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遗址才发现。《史记?五帝本纪》说 "黄帝……蝠(三点水旁)化鸟兽虫蛾。"黄帝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首领。可见,中兽医的起源晚于中医甚久【5】。  正因如此,人们在开始需要医治兽病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把已经初具规模的医人的经验和理论移植过来,并在经过检验之后形成中兽医自己的体系。邹介正说 "医学上的许多理论往往先由人医创立,然后再应用于医兽方面。"【5】以药物为例,《元亨疗马集》 "神农尝药而后,代有神奇,使人无夭折,因而推其术于兽焉。"【6】以色脉诊断为例,"祖国传统医学中的色诊、脉诊亦起源于西周……兽医利用色脉诊断家畜疾病,至迟始于两汉初期。"可能是由兽医冯信向淳于意学习的【7】。运气学说在唐宋时期的《司牧安骥集》的正文中无反映,在注中有谈及;明代《元亨疗马集》中已有专文论述。这是兽医与人医发展关系密切的一个说明【4】。  总之,中兽医借鉴于中医非只一端也非只一时,这种同源关系正是今天两个医学理论极为相似的一个根本原因。  2.中医与中兽医同源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中兽医以大量的中医典籍作为其理论蓝本。据统计,北农大主编《中兽医学》【7】教材中,直接引用中医古籍凡71种,299条次。  仅以中医典籍为例 "兽医的基本理论原则,导源于《黄帝内经》一书"【8】;《伤寒论》、《金匮要略》则一直为兽医临症所借鉴【8】;《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用专书【8】;中兽医温病学史与中医相似,一直以疗伤寒之法疗热病,至明季始立"疫气"概念【9】。至今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均为中兽医主要辨证方法之一;《新修本草》为我国最早一部人畜通用的国家药典【8】;对《内经》的学习在中兽医理论中最为首要。河北中兽医学校《中兽医基础理论》【10】一书中,直接引用《内经》原文有126条次,是引用中兽医古籍原文条次(52条)的2.42倍。一些中兽医典籍甚至在文句形式上也模仿《内经》,如《安骥集?八邪论》曰 "水草倍,则胃肠伤"【10】。(《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元亨疗马集?邪证论》曰 "夫邪入阳则兽生狂,然邪入阴则兽生痹。"(《素问?宣明五气论》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  此外,许多中医著作也都载有中兽医内容,如《神农本草经》"柳华"条 "叶主马疥痂。"【11】《本草纲目》 "有关畜牧兽医古籍和许多专门治兽病的单方、验方也作了归纳和收集。"【11】《肘后备急方》有"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病方。"明胡荧(三点水旁)《卫生易简方》附有"治六畜"47方【12】。等。  所以,实际上大多数中医典籍也同时是中兽医典籍。  3.中医与中兽医同源,所以在有了两种医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医是不分工的,既医人又医兽【5】。如岐伯,他和黄帝以答问形式著《内经》,而《元亨疗马集》和《马书》中又引用了他有关中兽医的许多论述,如"马之疮、黄者,皆因气血太过、不及,发之殊也。"【13】"马骡驴畜不长肉,皆因未割姜牙。"【6】又如神农氏,既"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同时又"创置药草八百余种,留传人间,救疗病马。"【13】。这两个神话人物代表了周以前医工职责的情况。至西周,《周礼》始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即周以后,也有不少中医是兼兽医的,著《青囊书》的华佗,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著《卫生简易方》的胡荧(三点水旁),著《串雅》的赵学敏,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显示出这一特点。  从师承上看,有些中兽医就是以中医为师的,如西汉"马长"冯信就是淳于意的学生之一,中医的色脉诊断可能由之而传入中兽医【5】。  4.直至今天,中医理论仍在中兽医医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发挥作用。高等农校中兽医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基本上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教材。引入经络学说;用八纲辨证补充八证辨证;更完整地运用伤寒和温病学说;更广泛地运用中医方剂;以及在科研方法上向中医借鉴【9】,等等,都是在近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  5.在中医与中兽医的交流中,后者向前者的学习是主要的,但中医也向中兽医学习了不少临床技术。例如 一般认为宫刑(甲骨文)是从公猪的去势术(甲骨文)学过来的;内科治疟用的常山,槟榔,外科的疮黄穿刺术,其最早的应用也都是在畜体上。  同源的关系,构成了中医和中兽医理论一致性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基本一致的理论

  同源是同流的基础,而现有的中医和中兽医理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基本一致的。比较《中兽医学》【7,14】和《中医学基础》【15】的目录,我们几乎会认为二者是互为翻版。从整体观念到辨证论治,从阴阳学说到五行学说,从五脏六腑到奇恒之腑到气血津液,从经络到穴位,从发病、病因、病机到望闻问切四诊,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到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预防、治则、三因制宜……等等,两种书籍甚至在排列次序上也没有差异。  举几个例子,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这对中兽医来说也是一样。《元亨疗马集?论马有四海》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物者亦一小天也。马之为物……亦为一小天也。"【6】《马书?王良天地五脏论》 "天有三光,马有三大;天有日月,马有眼目;天有四时,马有四肢。"【13】"中兽医的医理,同中医一样,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一种特有的逻辑方法。"【14】《元亨疗马集》 "夫马者,是阴阳造化,一禀天地之所生,全其金木水火土。"【6】"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兽医理论方药整个体系的核心。"【7】  用药上,统计《元亨疗马集》400多味中药,《兽医常用中药》【17】196味中药,《兽医中药学》【18】346味中药,《中兽医学》【7】280味中药,和143味草药,至少有97.4%也是中医所常用的。药物效用分类的比较,从《兽医中药学》、《中兽医学》和《中药学》【19】、《中医方药学》【20】来看,除后者增加一些新的分类如抗肿瘤、麻醉外,传统分类基本相同。  正因为两个医学体系一致之处十分显著,所以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对它们之间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上。而分析的结果会使此一致性得到更确实的证明。

  三、中医与中兽医理论不同之处的分析

  中医学、中兽医这由于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方面具有各种差异,因而在理论上就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依其反映本质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文字上的不同,表面上的不同,可能具有本质意义的不同。  (一)文字上的不同。  同样的内容,因名称、归类的差异而造成不同,即是此类。如   方剂 参术苓草,中医称四君汤,中兽医称四味汤;穴位 舌下腺,中医称金津、玉液,中兽医称金关、玉户;生理 中医称空腹、食后,中兽医称空草、草饱;症状 中医称腹痛,中兽医习代以"起卧"。"起卧……马牛等大家畜……因腹痛不安而呈现起立、卧下、滚转等。"【21】"古时将马骡各种肚痛不安现象,统称之为起卧症。"【9】;中医称纳呆,中兽医称慢草;正常舌色 中医称红色隐隐,中兽医称莲花色,桃花色。实皆指淡红色【5】;风关、气关、命关 中医以指小儿食指屈纹,中兽医指右凫三部,"三部者,左三部也;三关者,右三关也。"【6】;屋漏、雀啄、虾游、解索……等等,中医称怪脉,中兽医称易脉。以上为命名不同。  四海 《灵枢?海论》 "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元亨疗马集?论马有四海》的提法则是 "头为髓海,心为血海,肺为气海,肾为水海。"【31】除髓海外,其它三海与中医不同。但与中医"心主血,肺主气,肾主水"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是更为强调而已。五劳七伤 中医的五劳,或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或指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之致病因素;或指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过劳病症【22】。中兽医则指筋劳、骨劳、皮劳、气劳、血劳【23】。中医七伤或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或指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下,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七种症状【22】。中兽医则指寒伤,热伤,水伤,饥伤,饱伤,肥伤,走伤【23】。双方不同之处除在情志方面侧重不同(详后)外,其他地方只是归类之差别而已,在理论上都是各自具备的。病因 中兽医有八邪 风、寒、暑、湿、饥、饱、劳、役【23】。中医病因有这些内容但未有此一类别。病因分类 中医病因分类一般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虫兽伤、痰饮、瘀血。中兽医则分外感、内伤、其他致病因素三部分。但除七情有所区别外(详后),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而且中兽医病因分类可能是本于《金匮要略》和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以上为归类不同。  文字上的差别这里仅作举例而已。  (二)表面上的不同。表面上似有较大差别,但分析起来便知其无实际意义。如   1.中医最基本的辨证纲领是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兽医则是八证辨证。《马书》 "此书所集……以虚、实、寒、热、表、里、邪、正八证为要。"【13】所异者,辨阴阳与辨邪正。八证辨证首见于《元亨疗马集》,其"邪正"之义曰 "夫邪者,所偏之谓也,太过不及也;真元散乱,邪疫相侵,故为邪也。"【6】即有病。"夫正者,端正也,无偏无倚,无太过无不及也。"【6】即无病。  首先,辨阴阳与辨邪正并不矛盾,而且是互为补充的。辨邪正是辨其有无疾病,辨阴阳则是在有病(邪证)的情况下对疾病的一种分类,它如辨表里、寒热、虚实一样,是对辨邪正的深入。  其次,中医自然也要辨邪正,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兽医言邪正,其义有三 一是强调正气的重要性。《邪正论》 "自受者,正邪也。正气不足,客气太胜是也。"【6】。二是强调精心饲养管理;《邪证论》 "皆因蓄养失调,寒暑所中……致劳伤过度,客气乘虚而入者。"《正证论》 "是故冬暖夏凉,春牧秋厩,节刍水,知劳役,使寒暑无侵,则马骡而无疴瘵矣。"【6】三是强调诊断要精,既不要漏诊,又不要将无病误诊为有病。因家畜不会言语,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熟知其生理与病理状态【7】。《论马有疾》 "凡马有病者,精神倦怠也,头低耳搭也,毛焦肷吊也,草料迟细也。"《论马无疾》 "马之无疾者,精神加倍也,草料增进也,皮毛光润也,呼吸平顺也,四肢轻健也,尿清粪润也,头尾不动,轮歇后蹄也。"【6】显然,这三点也是中医所强调的,只是在形式上未有这一概念而已。再者,"辨阴阳,在中兽医古籍中,虽然不如这中医论述得那样系统,但实际上也是把它作为辨证的总纲来看待的。"如"双凫者……能和脏腑,善识阴阳。""阴阳盛虚者,气血流行不齐也。太过者,阳盛也;不及者,阴盛也。"《活兽慈舟》 "用药治病,不知表里,虚实,内外,阴阳,何以见效。"甚至有人认为,中兽医把"阴阳作为总纲来看待,比中医作为'八纲'之纲更看重一些。"【24】  还有,最早提出"八证"这一概念者,可能不是喻氏兄弟(明代)。宋金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就有 "八要者,表里、寒热、虚实、邪正是也。"【25】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之"治病八要",也有正、邪概念。  总之,"八纲"与"八证"并未给中医和中兽医造成差别。实际上,新版的中兽医理论教材多已直用"八纲辨证"之名了。  至于狭义之邪证是指风证 《邪证论》 "造父云 邪症者,风症也。外感客气而凝于毛窍,毛窍而传腠理,腠理而传肌肉……"则更与中医没有相异之处了。  2.印度医学认为 地、水、风、火是人和自然界的四大要素,每一大主一百一病,共四百四病,每病有内外两种治法,共八百八种治法。在中兽医古籍如《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马书》中,可以看到四大学说影响的情况。如《王良百一歌》【13】,"四百四病依章典,八百八治按经书。"【6】"马有四百八病(内四病不见),春管一百一病,夏管一百一病,秋管一百一病,冬管一百一病。"【13】而在现代中医理论中却没有"四大"的痕迹,这是否是人与兽遵循的规律不同呢?  四大学说本来是印度医学的基本理论。它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面较广。例如在文学上清《壶天录》的作者就号"淮阴百一居士"。医学上,不仅中兽医,中医也受其影响。南朝陶宏景增补葛洪《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并序之曰 "且佛经云 人用四大成身,一大即有一百一病。"【26】孙思邈《千金方》曰 "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27】《新唐书》述唐医事制度,谓"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之。"【27】至宋,王缪(王字旁)犹有《是斋百一选方》二十卷。  藏医更不待言,其基本元素"龙、赤巴、培根"即是风、火、水和土。《根本医典》第一章 "药香所到之处,四万零四种疾病自除。"【28】第二章 "导师世尊活命医圣琉璃光王为息除四百四种病痛。"【28】  可见,人医和兽医均有四大理论,所以,即中兽医也不以为人、兽在这方面有什么区别,《马书》言 "人有四百四病,马有四百八病。"【13】  实际上,不论在中医还是在中兽医,"四大学说并未在我国医学中扎根,仅是几个名词,并无实际内容。"【5】至多只是有限地用于疾病的分类。中兽医"其学术思想虽然存在着……四大学说的残余,但主要的理论基础,却是和中医一样,奠定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上的。"【9】今天的中医和中兽医教科书,已基本没有"四大"内容。  3.中医的经络学说源远流长,至今已十分完备,而中兽医现存传统的经络知识却很匮乏零碎【29】。仅见于《伯乐明堂论》中提及"牛马周身有一十二道经脉",并于《三阴三阳之图》中对每条经脉言及一穴,如"同筋太阳小肠经","鹘脉太阴肺之经",和其它极少量记载,对经络的循行则基本上未见论述。是否马无经脉?或其经脉与人不同呢?  中兽医针灸术的渊源甚古,两汉《列仙传?马师皇》篇中就有针治兽病的记载。两千一百多年来绵延不断,出现了《伯乐针经》、《马经孔穴图》、《明堂灸马经》等专书,及《伯乐明堂论》、《针刺论》、《明堂歌》、《伯乐针灸血堂歌》、《行针赋》、《针血歌》、《火针歌》、《逐一指明针穴条列》、《伯乐画烙图歌》等多种专篇,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痊骥通玄论》论马有四百八病 "一百一病受针,一百一病受药,一百一病受烙,一百一病受禁。"用针灸者占50%。《元亨疗马集》中马七十二大症,每一症治疗均针药并施。现代中兽医使用针灸更为普遍,所谓"针不离方,方不离针","七分针灸,三分用药"。据1959年农业部调查材料,全国16万余名民间兽医,绝大部分都很熟悉针灸术。兽医针灸的疗效也很好。如山西老兽医赵茂斋先生针治"抽筋把胯迎风症",治愈率在95%以上【30】,黑龙江省11个单位的家畜卫生院,1958年统计纯针灸病例2988例,涉及56个病种,治愈率达86.6%【31】。  单纯从马的穴位数目来看 《伯乐针经》载75,《论明堂针灸》125,1956年《全国兽医针灸》133【30】,《中兽医针灸学》已达167个【30】。《伯乐针穴血道论》言 "马之经络不足人之半","人有三百六十经络,马羽一百五十九道明堂。"(此之经络、明堂均指穴位)固属无稽,而现在之发现已过此数。  针、灸、穴位与经络均有相当联系。良好的疗效也提示了经络存在的可能性。  《元亨疗马集》也和中医一样,有引经药内容,如 "少阴肾经,独活官桂引。""太阴肺经,白芷葱白引。""阳明胃经,竹沥白芨升麻引。"【6】。  利用经络从外测内也是中兽医所常用的。"马有七连 耳连肾,舌连心,肝连眼,脾连唇,齿连骨,鼻连肺,尾连肠。"【6】"垂缕不收,肾之疾,气如攒掾,肺之疾,蹇唇爱笑,脾之疾,舌如朱朱(石字旁),心之疾,两眼不视物,肝之疾。"【13】《元亨疗马集?马患颈膊癞疮第六十八论》 "夫癞疮者,肺经之发苗,名曰肺经疮也……然耽生于颈膊者何?其颈膊乃肺脉之道路。"【6】  现代在马、驴、骡体上,参照中医经络学说,用针刺麻醉获得成功【7,32,33,34】。测定畜体体表的低电阻点,和偶然出现的红线,也与人体经络走向相似。  以上种种,均说明了 ①马是有经络的;②"通过对中兽医学的不断研究总结,初步认为,畜体的经络分布与循行路线,大体与人体相同。"【10】所以,现代的中兽医学,已借鉴中医的经络学说,建立了较完整的畜体经络理论。  在人体经络学说的实验研究中,使用了多种中、小型动物,似未见报道其与人之经络有何大的不同。这也说明了中兽医经络学说不完善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尚未发现,而不是因为畜体不存在经络。  4."中兽医虽在明代提出八证论,但作为疾病各论的证并未提出,即未用证。"【32】是否马只有病没有证(除八证外)?或它的证与人有不同呢?  证是对病认识的深化,所以医学的发展总是先认病后认证的。先有伤寒病,后有六经辨证,先有温病,后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再者,因同样理由,民间经验以辨病为多,医家系统理论以辨证为要。  相对于中医来说,中兽医的发展是较为初步和带经验性的,所以,它的辨证体系自然就不如中医完善。在中兽医古籍中,一般采用以病讲证,以证带理的方式。  中兽医典籍中已有初步的辨证方法。如《元亨疗马集?马患瘰疬暑疮第六十七论》 "夫瘰疬暑疮者,皆因马之昔日乘骑奔跑,劳伤过度,气血亏损,沉困不能宣通。又加风湿浸袭,将血气内滞于肺,化为脓涕,两鼻双流,气血滞于肌肉者,发于皮肤……"【6】《马书?木肾黄第十四》 "夫木肾黄者……寒太过,滞阴气入于肾经,令马外肾硬。"【13】《元亨疗马集?五经治疗药性须知》 "导热凉三焦。"【6】  以上三段,已包括了病因、脏腑、气血津液、经络、三焦诸种辨证方法。  就气血津液辨证而言 《虚证论》 "劳伤心血,饥伤元气。"【6】这是气血虚证。《马患脱肛第七》 "夫脱肛者,脏头脱出也,皆因马骡劳伤过度,力衰筋败,体弱气微。"【6】这是气陷证。《急心黄第一》 "急心黄者……积邪热于膈心脏之间……咬物伤人者,为心气逆传于肝,肝家受邪。"【13】这是气逆证。《马患血壅气胀第七十论》 "皆因马之蓄养太盛,膘肥肉重,多喂少骑,骑则出力太猛,致使血络盈溢,壅塞皮肤,气促不能通宣,以致浑身浮肿。"【6】这是气滞血瘀证。《黑汗起卧病源歌》 "黑汗者……因乘千里,热而伤心……心为神主,生火,火生血,又伤血。"【13】这是血热证。《十八大病论》 "饱后失水,遂成前结。"【13】这是燥证。《马患心气痛第三论》 "皆因……血脉不行,痰涎壅于心窍。"【6】这是痰证。《水掠肝起卧病源歌》 "水掠肝者,因久渴而不饮,饮而水复太过,水盛也,厥阴主其病。"【13】这是饮证。《肚黄第十二》 "夫肚黄者……因为伤热,更饥,乃饮。或承困便吃宿水过多,太紧……在腹中多日,不能转散其败水……而于肚下垂如覆箕,此名肚黄。"【13】这是水肿之证。  可见,各种证型已基本赅备。  解放后,中兽医更系统地移植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例如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治则,诊治猪、马、骡的外感热病,按《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猪的热性病,效果均较好。"【9】  所以,马是有证的,而且它的证型、治法基本与人相同。  另外,二种《中兽医学》【7,14】在"辨证"一章均无"气血津液辨证"一节,易使人以为中兽医无此辨证方法。从上面的引文也可看出 中兽医也一样有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在书中不独立成篇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它可归入脏腑辨证或其他辨证方法中。  5.中医诊脉部位在寸口,马则在胸凫,这会不会造成差别呢?  一般来说,全身的动脉都一样可切诊,具体选择某一部位主要考虑的是方便。《内经》列头、手、足三部九候,至《难经》则简为寸口一处;牛不会向后踢人,则以尾动脉为诊;猪胸凫肌肉太厚,就只能诊股动脉;均是此理。马之所以诊胸凫,是因为此处动脉较为浅表,且触摸此处时马能安静不动的原故【5】。  马之胸凫相当于人之人迎。就人来说,中医也未认为人迎脉与寸口脉有何不同之处。  再者,依《难经》理论,寸口之所以能独为五脏主,是因其为脉之大会,中兽医诊胸凫也有同样理论 "胸凫者,气血之道也。"【13】"'诊脉独取于双凫者,何也?'师皇对曰 '双凫者……乃气海之门,血海之路,气血升降,如人之出入,未有不由其门路者也。夫血者,乃气之所使,升引于首,然后分布遍体及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皆显应于此,是以独取于双凫也。双凫之上三寸,乃胃气之口也,胃者,总朝百脉,脾灌四旁,乃为五脏关司之所,脏腑皆禀气于胃,气血皆从双凫之出入也。"【13】  所以,诊寸口和诊胸凫不会给中医和中兽医造成本质上的差别。  6.中医和中兽医都用望、闻、问、切四诊,但马不会说话,中兽医问诊是指问畜主而言,称为哑科。"人之疾病尚自能言,救疗犹易,若哑科之疾病,全在医者之目力,稍有差错,哑畜之夭丧横死者多矣。"【6】这在诊断上会有大的差别吗?  问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问客观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等;一是问主观感受,即主诉。显然,客观情况就是只问有关的人也能了解准确。  主观感觉在理论上都可变成客观征象,我们所追求的诊断客观化即以此为根据。如痛觉→甲皱微循环,兴奋→脑电图等等。所以,通过选择恰当的观察内容,我们就能"看"出马的主诉来,《马患前结痛第十论》说 "欲识哑科病,须先看精神,前痛前跑臆,后痛尾必悬,中痛撑般站,经书里面言。"【6】"肺起卧喘微微,口内如绵要辨之。""心痛起卧有殊功,口内如花脉带洪。"【6】  就人来说,小儿也是哑科,也没有主诉,而中医理论运用也与成人同。  7.马无胆,《马书?马无胆论》曰 "马者,物类也,禀阴阳之未半,受五气而未全……故胆气而缺也。"【13】  但是,这里的胆可能与解剖上的胆囊混为一谈。现代解剖发现马没有胆囊,可能古代中兽医也已经发现。  中医和中兽医所指的"胆"与胆囊大不相同(除蛔厥证外),"胆"在生理上主疏泄和决断,病理上,疏泄不足则胆汁外溢而黄疸,决断不足则心悸而易惊。这在现代医学看来,主要是肝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胆囊阙乏并不等于没有"胆气"。  从中兽医的论述来看,马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惊悸素质(马善征战);马也有黄疸病。所以,马也是有"胆"的,与人无异。  8.中兽医认为马的血脉流行 "春三个月,一日一夜血脉流传二百四十遭;夏三个月,一日一夜血脉流传一百八十一遭;秋三个月,一日一夜血脉流传一百二十遭;冬三个月,一日一夜血脉流传六十遭。"【13】"至春,周而复始也。"【13】中医说法只是一日一夜"气行五十营于身。"(《灵枢?五十营篇》),所行周数既不同于前,又不分四季。是否人与马气血运行不同呢?  古代中医和中兽医有关气血运行的数量化理论可能有很大部分的机械性糟粕,且不问古人如何能对气血运行一寸一分了解得如此清楚,即其现有理论也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但按《脉度篇》所言,营气走乔(足字旁)脉任督,卫气则无。《营卫生会篇》言卫气"剽悍滑疾",但同是一日一夜周行五十周。营气一周包括阴阳经,任督乔(足字旁)脉,凡十六丈二尺,而卫气日二十五周只行阳经,夜二十五周只行阴经,且不循任督乔(足字旁)脉。据《脉度篇》之尺寸计算,其速度几乎比营气还慢一半。《脉度篇》言营气行任督乔(足字旁)脉,而《营气》只言走六阴六阳,另有支别走督脉。  《灵枢?动输篇》说 经脉之所以独动不休,是由气血运行所致。中兽医也说 "胸凫者,气血之道也。"这样说来,马一日一夜气血运行六十遭以上,比人快得多,其脉动也应疾于人了?但人脉搏一息四至(75次/分),马之脉搏仅一息三至(50次/分)。马从春到冬,气行渐缓,从冬到春,气行骤速,似乎脉动也应应随之而出现周期性快慢了?但实际上并无此种情况。  马之气血运行从春到冬,每季渐减六十遭,但从冬到春,却须陡增一百八十遭,可知无有此理。  这种学说在临床上也没什么意义。中医的子午流注似乎是它的运用,但仔细考虑便知其非。如纳甲法 它认为气血每日只行一经,阳日阳经,阴日阴经,不专行任督和乔(足字旁)脉和手少阳,手厥阴经。纳子法 认为气血每日行人身一周凡十二经,每时辰一经,不专行任督和乔(足字旁)脉【35】。这些都是与"五十周"说大相径庭的之处。况且子午流注本身在临床上有无意义尚未定论。至于中兽医无子午流注学说,一日一夜行多少周就更没有什么意义了。  总之,这些机械性数字所具有的意义只是表示 气血运行具有节律性(日和年的)。这点精神实质在中医和中兽医理论中均有充分论述。仅举二例 《素问?四气调神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夏三月,此为蕃秀……秋三月,此为荣平……冬三月,此为闭藏……。"《元亨疗马集?论马血脉流转有减者》 "夫春,肝旺也,甲乙当令,万物发生……夫夏者,心旺也,丙丁当令,万物峥嵘……夫秋者,肺旺也,庚辛当令,万物秀实……夫冬者,肾旺也,壬癸当令,万物收藏……。"【6】  9.中兽医认为 "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于三焦。"【13】其中,肝、肺、三焦的对应关系是中医所没有的。  但这种口腔内五部应五脏的说法并无临床上大量病例作依据,而且与实际情况不符。《元亨疗马集?七十二大症》所述口色也并不以此为据。如脾胃虚弱的翻胃吐草症,口色是舌唇赤紫,而不单看唇色;胎气病是唇舌鲜红,胎风病是口色如绵(淡白),而胎产病不属于五脏六腑病;肺寒吐沫的口色是唇白,而不是玉户色白;心热流涎时唇色红赤,也不以舌色为主征【5】。临床更很少看口角,因口角为色素沉积,不易反映病色。口角生疮多由胃火上炎,不代表三焦病。  杨云峰《临床验舌法》说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5】  而且,"金关应肝,玉户应肺,口角应于三焦"只在《脉色论》中提出,中兽医的其他资料,特别是《碎金五脏论》、《师皇五脏论》等五种中兽医论脏腑的代表著作,都认为"肝者,外应在目","肺者,外应在鼻"。  所以,上述差别也非本质性的。  现在中兽医的舌面分部法也与中医一样 "舌尖属上焦,心肺胸中之病属之;舌中部属中焦,腹脾胃之病属之;舌根部属下焦,肾小腹及二阴之病属之;肝胆疾病则从舌两侧边缘诊查。"【5】  (三)可能带本质性的不同。  1.中兽医认为 人属水,马属火。《马无胆论》言 "午者,阳火也,应乾象而生马。"【13】《马眼内浑睛虫》 "马是南方火龙之精。"【13】《元亨疗马集》 "人受气于癸,马受气于丙。人受气于癸,癸者,阴水也,水主肾,肾主精,故精气多而血气少。马受气于丙,丙者,阳火,火主心,心主血,故血多而精气少。"【6】  本来对机械性的五行分类似不必予以太多注意。按《内经》五畜配五行,马却是属金的。至于人的属性也未有定论,朱丹溪言"阳有余而阴不足",张景岳则说人生于天一癸水,"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但是,结合下列情况看,马的体质有可能比人偏热。  (1)马多生热症,春夏易得肿。《论马春季放大血者何也》 "人之与兽二五相同,独马多生热症者。"【6】《赵氏直讲歧伯疮黄论》 "马于春夏以来,不时而生肿毒者,何也?遵道答曰 马者,火畜也……盖春者木也,夏者火也,木火相生……以致气血太盛,热注三焦,致令周身发生肿。"【6】  (2)人多生疮,马多生黄。《论马疮黄两症治法不同》 "东溪问于曲川曰 人之肿毒为疮,马之肿毒为黄者,何也?曲川曰 硬而痛者为疮,软而不痛者为黄。东溪曰 余闻两症俱从热之所发,肿之为疮,何以又肿之为黄乎?曲川曰 黄者热之极也,疮者缓也;……疮者气之衰也……黄者气之壮也。"【6】  (3)马春季须放血 《论马春季放大血者何也》 "春季放大血,四季无热壅之疾……春者木也,夏者火也,木火相生也。于春首针刺,分调血气,不致太盛,故使火畜至夏,夏季火炎,使其营卫调匀,不致太过而生诸疾也。"【6】甚至夏季也要放血。《论马血脉流转有减》 "夫夏者……凡膘忽(马字旁)肥马,血气盛者,六脉亦全彻之。"【6】这一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4)马于夏季须灌凉药 《急肺黄第二》 "急肺黄者,为春不抽大血,夏月不以凉药灌,积败血邪热在肺脏之间,又多伤于暑热,故发热也。"【13】《四季调理》 "消黄散,夏季灌之。"考其药味 知母,贝母,黄药子,白药子,黄柏,黄芩,栀子,连翘,大黄,花粉,桔梗,木通,滑石,无一不是清热解毒之品。【6】  (5)马须打鼻 《论马划鼻》 "打鼻者,泄三焦之热也……四岁五岁有膘者,方许划之,盖取鼻孔宽大,呼吸通和,令兽不生热症。又且清利咽喉,消除膈胀,泻心肺之火,祛脏腑之热,邪疫不相侵害矣。"【6】  (6)放血疗法在马病的治疗中运用较为普遍 《马书?药方治驴骡通用》 "先针烙放血,后药物治疗,此为疗法次第。"【13】《元亨疗马集》卷四七十四大症中,使用放血治疗者有47症,占65.3%。中兽医有专用于放血的宽针,并有大、中、小各种规格【7】。  (7)马适应于在较寒冷的地区生活【36】。  (8)中兽医说马属火主要是指公马。《论马儿骒禀气不同》 "东溪问于曲川曰 余闻骒马彻血不宜太多者何也?曲川答曰 二马象乾属阳,骒马象坤属阴。儿马精神不足,骒马血气不足。儿马撤血而泻火,骡马惜血而养娠。"【4】  不过,上述理由要说明人与马五行属性不同还不够充分。对人来说,藏医就喜用放血疗法,这只是习惯。马之放血疗法是否也只是出于习惯?《赵氏直讲歧伯疮黄论》言 "马之肿毒,一名为疮,又名为黄。"可见马也患疮症。  总之,马的体质有可能比人偏热一些。  2.一般认为马没有七情。"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对引起家畜疾病的发生上,当然不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甚至有的在家畜方面是不存在的。"【37】《中兽医学》【7,14】病因一章就没有七情致病的内容。中兽医古籍也没有言及【38】。  但也有人认为 "根据畜牧畜医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认为畜禽有七情表现,并且七情太过可以引起发病。"【38】一些中兽医书也承认七情。《贵州省中兽医诊疗技术》说 "家畜在惊恐、怒之下,也会引起机能变化。特别是影响消化功能的正常工作,故有'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之说。"【23】《简明中兽医外科学》 "内因 凡由饥、饱、劳、役、惊、恐、怒影响而发病的就属于内因。"【39】  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常识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动物也具有情志活动,猴子见了蛇会恐惧地叫唤;使动物对食物可望而不可及会使其血压升高;等。作者认为,动物(包括马)的情志活动可能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复杂一些。  3.比起人来说,在病因和治疗上,马的生活调养要占更重要的地位。"人多由七情、慢性病伤心肾,家畜多由'劳饥内伤'伤脾胃。"【40】"马与人不同者,主要重视五劳七伤。所谓五劳便是指'筋劳,骨劳,皮劳,气劳,血劳。',七伤就是'寒、热、水、饥、饱、肥、走'。"【37】  在治疗上,人主要靠锻练和药物,家畜则以减轻劳役,增加草料,调其脾胃为主【40】。  4.马是食草性动物。所谓"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刍即是草料。只是种公马或病马有时喂一点鸡蛋或牛乳。

  四、比较的意义

  我们从同源关系和现有理论的比较两方面较全面地考察中医与中兽医理论的异同。可以看出,两个医学中相同的部分是占绝对优势的,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差别只是极少数。因此,中医和中兽医理论基本相同。  上述结论如何说明可以用马复制中医证候模型呢?  要论证一种动物可以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首要在于说明它的生理、病理各方面的机制与人相似,有可比性。一般来说,中医和现代医学各发现了人体机制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论证一种动物可否用于复制中医证候模型时,除了要比较现代医学所认识的机制外,还要比较中医所描述的机制,后者才能更确切地指出,在中医方面的可比性有多大。因此,上述比较说明 马和人在中医的机制方面是具有可比性的,可以用马复制中医证候模型。这是本文比较的意义。  同样道理,我们应知道上述比较是最一般性的,在具体证候模型制作时还应做更深入的比较。  袭用的鼠、兔等动物,只比较了现代医学认识的机制,没有中医方面的机制可供比较,因此,我们不敢肯定用它造出来的模型会与中医一样。这就是用大动物(马)造模,中医与中兽医联合科研的优势。   对在比较中发现的不同因素,我们在科研中可采取具体方式避开或利用。

  五、马与驴比较

  世界传统的兽医(包括中兽医)都是以马为最早和最主要的总结对象的【5】。这是因为古时征战频繁,马的作用最大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则马之为用,可以任重道远,天下之物,未有能先之者。"【13】所以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中,马的地位最高 "天地之内人为贵,马实次之。"【13】因而,马在兽医学上自然就受到重视,比于认识到"力耕莫如牛,任载莫如驼,"则大概已是较晚了。所以,本文比较中医和中兽医理论,是以马为具体对象的。  但是,马的价格太为昂贵,用驴做实验则更为经济实用,因此,我们还必须讨论马和驴在中兽医理论上有何不同。  对马和驴的不同之处,中兽医古籍未有阐述,反之有不少地方是驴马并称的,如 "马生驴骡。""药方治驴骡通用。""驴马因何患脱肛?""皆因羸驴瘦马,负重劳伤。"等等。  按一般经验,马与驴有下列不同之处 ①驴饲养粗放,疾病少。有"铁驴,铜骡,纸糊的马"之称;②驴性情迟钝而执拗;③驴对饲养管理反应较快,所谓"年牛,月马,当日驴";④驴不耐严寒而耐干热;⑤驴的牙齿生长规律也与马有所不同;等等。  因此,以驴制作中医证候模型也是可行的。

【1】张家庆杜茹竹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动物病理模型见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P.430-443【2】王玉良中医"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与设想辽宁省中医研究院院刊1986(1) 42-45【3】王毓湖中国农学书录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4【4】邹介正中国兽医简史见 张仲葛朱光煌主编中国畜牧史料集科学出版社1986P.361-367【5】邹介正中兽医色脉诊断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6】喻本元喻本亨著郭怀西注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7】北京农业大学中兽医学(上、下册)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8】于船中国兽医史(大百科全书试写条目)【9】农科院中兽医所中兽医科技资料选辑(第三集)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10】河北中兽医学校中兽医基础理论农业出版社1979【11】吴普等述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胡荧(三点水旁)卫生易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杨时乔等撰吴学聪点校新刻马书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4【14】高等农林院校中兽医学1975?【15】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6】贵州省兽医实验室贵州省中兽医诊疗技术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59【17】刘寿山兽医常用中药北京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6【18】农科院中兽医所兽医中药学农业出版社1959【19】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0】广东中医学院 中医方药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21】赵学敏著于 船等校注串雅兽医方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2【22】中医研究院等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3】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简明兽医词典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24】张克家正邪、阴阳、六要--关于中兽医的辨证纲领中兽医医药杂志 1983,(3) 23【25】赵陆章中兽医的"八纲辨证"比"八证辨证"好中兽医医药杂志1983,(3) 25【26】[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27】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外医学史讲义?中国医学史部分 内部资料【28】宇妥?元丹贡布等著李永年译四部医典(汉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9】徐州专署农林局兽医针灸疗法徐州 江苏徐州人民出版社 1959【30】农科院中兽医所中兽医针灸学?序农业出版社1959【31】黑龙江省农业厅黑龙江省兽医针灸经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59【32】新疆农科院兽医所中兽医组新疆中兽医经验选编(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33】兽医电针麻醉试验成功陕西农业科技1972(6) 24【34】北京市兽医院等电针三阳络组穴对马属动物皮肤痛穴的影响动物学杂志1975(3) 38【35】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36】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新疆畜牧业科学出版社1964【37】于船等总结民间兽医经验为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的重要环节中国畜牧兽医杂志1956(6) 244【38】冀贞阳畜禽七情太过致病初探学术论文汇编(摘要)(1979-1985)山东农业大学【39】江西农科所中兽医室简明中兽医外科学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40】高剀论虚证与脾胃的关系中兽医学杂志1981,(2) 25

原稿成文时间 1985年11月22日。发表 中医证的研究学术讨论会北京1986/4大会发言。见 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75-64--01--01)论文汇编1989。见 陈小野主编 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