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
发布时间: 2022-11-19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推荐到首页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03期1/2页12

【关键词】研究方法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以黑箱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指出中医的藏象研究方法是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前提下,直接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司外揣内,以象知藏”的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习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必须走出将中医脏腑系统与西医解剖器官对号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误区,如此才能阐发中医学术真谛,发扬光大中医学术。关键词 藏象学说 研究方法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中医学术的鲜明特色,亦是临床辨证论治疾病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一些人未能准确把握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论特点,特别是西学东渐以后,每有从西医解剖角度看待中医藏象学说而走入研究误区者。本文拟就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信息论内涵作粗浅探讨,借以阐发该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1藏象学说的形成

疾病是发生于人身上的异常生命活动。要认识和防治疾病,首先必须了解人体及其生命活动机理,古代医家出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人体构造及其生理活动,形成具有独特方法论特色的生理学说DDD藏象学说。

解剖法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最直观和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学在今天虽然是西医重要的基础学科分支,但最早出现“解剖”一词者,却是中医最古老的文献典籍DDD《内经》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1]。应该说,古代医家为了探索人体生命活动机理,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解剖实践。初始的解剖,其对象不仅是野兽、牲畜等动物,亦包括人类蒙昧时期用于祭祀的战俘和奴隶。其后,则有出于医学目的以死刑犯人或死尸为标本的真正意义的解剖。《汉书?王莽传》已记载西汉末期“翟义党王孙庆捕得,(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2]。然而,古代医家深刻体会到 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并不能通过解剖研究得到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解剖器械简陋和技术手段落后,如上述太医尚方解剖王孙庆时,即“以竹导其脉,知所终始。”如此简陋的方法当然无法观察和了解人体的细微结构及其生理活动机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生命在于运动,解剖所见者已是失去生命活力的尸体,即使能够观察其形态构造,亦无从了解其生理活动机制。正因如此,以改正医经错误为主要内容的《医林改错》,其作者王清任虽然屡经解剖实践,且其时西医解剖学说已经开始东渐我国,但仍不免得出“心无血说”、降主动脉为“卫总管”、“膈下为血府”等错误结论[3]。

正是由于解剖方法不可能为当时的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古代医家转而从另一角度,运用“以表知里,以象知脏”的方法,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外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征象,以推知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机理,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生命观DDD藏象学说。参照现代科学方法论,可以知道,这种“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

2藏象学说中的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论的研究方法把系统的运动当作信息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对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运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而获得的。因此,它与西医用剖析法得到的解剖生理学说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一研究方法可图示如下 (略)

可见,脾主运化、主大腹、主四肢、主肌肉、主思虑、开窍于口、统血等功能都可以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直接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而得出。中医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而建立起来,这种方法不妨称之为藏象研究法。

3正确把握藏象学说的实质

综上可知,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司外揣内,以象知藏”的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与西医通过解剖实验而得出的解剖、生理学说不论是在认识方法上,还是在表述方法上,均有明显不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虽然有其解剖实体,但其实质是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系统的代名词(符号),五脏中每一脏既包括了西医多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每一器官的功能又散见于五脏的多个系统(脏)之中。因此,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切忌将之等同于西医同名的解剖器官(实际是西学东渐时翻译者对中医五脏名称的套用)而简单地对号入座。不然,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对经常施行外科手术的西医来说,确实不可思议。

近世关于藏象学说的研究确实存在未能正确把握其学术本质,采用对号入座方法,套用西医解剖器官以释说中医脏腑的误区。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三焦、命门形态实质之争鸣,研究者各执其说,莫衷一是,有谓三焦为胰腺、为乳糜池,有谓命门为肾上腺者。其实,《内经》、《难经》中把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目的在于说明人体对饮食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排泄过程,特别是为了解决消化道与泌尿系统之间没有管道通联,但食物中的水分却可通过膀胱排出体外这一解剖所见与生理现象之间矛盾。至于《难经》提出“命门”之说,则是为了阐明生命的原动力和生殖机理,即生命及生命力的来源问题。错误地将之视为孤立脏器,从西医解剖形态的角度加以繁琐考证,则未免偏离藏象学说之根本宗旨。

再如近年有人认为中医“心主神明”之说错误,应改正为“脑主神明”[4],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了解中医学术真谛的错误见解。西医从解剖的角度出发,认为脑是生命调控和精神活动中枢 中医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出发,认为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情志、思维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共同分工协作而完成,故有心主神明及“五脏藏七神”、“五脏化五志”的理论。如果把五脏看成西医同名的解剖器官,当然会斥中医之说为谬误 但反过来,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其他器官组织协调配合的大脑能够调控生命活动吗?可见两者是运用不同的认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并无孰对孰错之分。对于不同学术体系的理论,只能互相了解沟通,不能互相否定或取代。

或者有人认为 心主神明之说毕竟不符合西医解剖所揭示的客观事实,要发展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不妨以符合西医解剖学说的“脑主神明”来取代“心主神明”,这样更有利于中医被世界所了解和认同。此论貌似有理但实不可行。为何?因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藏象学说,并不是如同西医解剖学或生理学的独立学科,其理论贯穿于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等其他学说之中,并广泛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及五脏藏五神化五志的理论,从纵的方面来说,不仅破坏了藏象学说原有的系统结构,其他如病机方面的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以至痰迷心窍、肝不藏魂、胆涎沃心、心肾不交等等有关情志致病理论,诊断方面关于情志疾病的五脏辨证,治疗方面的清心宁神、补肾益智、化痰开窍等几乎所有有关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法则,以及相应方剂的立法组方及治疗机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主治功效等等,都因失去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难以成立。从横的角度来说,既然心主神明因有悖于西医解剖生理学说而错误,那么不仅三焦、命门等脏腑不能从西医解剖得到认定而不可存在,而且脾主运化、肾藏精、肺通调水道等,以及五脏与体表孔窍和组织部位的相关相通关系亦将均为无稽之谈而应予否定或改正,由此而衍生的诸多病因病机、诊治法则等理论亦如上述情况而应废除或修正。推而广之,经络腧穴学说、气学理论以至病机学说的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必及肾等等,亦均在必须废除之列。这种多米纳骨牌效应的结果,必将造成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崩离析,最后难免重蹈日本废医存药的复辙,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可见,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解剖、生理学说虽然都是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的学术理论,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两者可以互相沟通而不可互相取代。研究中医藏象学说,不可把中医五脏系统等同于西医同名解剖器官。已故中医学家恽树珏在《群经见智录》中说 “《内经》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5],精辟指出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学术本质。学习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必须走出这种对号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误区,才能阐发中医学术真谛,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参考文献

[1]灵枢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41.

[2]汉?班固.汉书(下)?卷九十九王莽传[m].长沙 岳麓书社,1993 1822.

[3]清?王清任.历代医学名著全书?综合类(三)?医林改错(上卷)[m].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9895-9898.   [4]杨忠奇,赵立诚,邓少娟.“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2) 123.

[5]恽树珏.近代中医珍本集?医经分册?群经见智录[m].杭州 浙江科技出版社,1990 541.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510405)

1/2页12评论(0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