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何时走出“大宅门”
发布时间: 2022-11-19
传统中医药何时走出“大宅门”
如今,刮痧、拔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在北京的洗浴中心盛行。去火、解乏,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绝活儿让现代人领略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的热度一再上升,与前些时候热播的电影《刮痧》以及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不无关系。传统的中医药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让人对传统中药的发展前景看好。然而最近,一则消息让所有关心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人们震惊 一家名叫查尔斯?巴特的公司以“能为中国中医药企业的产品提供进入美国市场的合法手续和FDA认证的咨询服务”为名行骗。能在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里分一杯羹,这差不多是所有有发展的中国企业的愿望,结果有500多家企业上当受骗,花了1万至2万美金买回来的只是一张废纸。让自己的中草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本来是这些企业一个良好的初衷,没有想到他们却有了如此遭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医药企业对于出口这项业务的陌生。中药出口遭遇尴尬从1996年以来,北京市中药出口连年下滑。有关专家认为,中药出口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东西方文化相异使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困难。我国的中医药理论,因历史文化差异很难在西方得到理解和应用,中药类商品难以进入西方药品主流市场,出口中药意味着首先要推广中国文化;严格的质检标准及对中药的禁忌,影响中药出口。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很多禁忌,往往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盲区。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阻碍中药出口。由于历史传统,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是较大的传统医药市场,他们凭借科技和资金的优势,积极开发中成药,抢占国际市场。而我国内地出口的中成药无论是外观还是质量,与他们的产品都存在明显差距。结果是内地出口中草药原料挣小钱,他们用中国内地的原料做成中成药占领欧美市场赚大钱。世界制药20强抢滩中药市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中医药出口连年下降的同时,洋中药的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 1999年第一季度,我国中成药出口量又比1998年同期下降30%以上,而中成药实际进口量却增加了三倍;2000年,洋中药进口量继续增加。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赖小平和陈建南副教授等,为此进行了半年多的调研。他们选择了北京、广州这两个进口药较多的口岸,调查收集了市场上销售的进口注册中成药及植物药制剂50多种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进入我国的洋中药,产地以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居多,它们剂型多样,片剂、胶囊、注射剂、外用油膏都有,从疗效看,以治疗轻浅病症和慢性病如心脑血管、肌肉骨骼、生殖泌尿等系统的疾病为主。与国产中成药比,这些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简单明确,服用剂量少,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业内专家认为,洋中药之所以能在我们国内有市场,是因为它们确有过人之处,它们所做的基础研究比我们细致,每批产品质量都标准化;它们的配套产业也比较先进,药材从选种、育苗开始有全程质量跟踪;在经营上它们也善于策划每种产品的定位,比如日本和东南亚,买进我们最好的药材,用上精美的包装,去占领高消费层次。跟它们相比,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高档中成药产品。 因为洋中药价格昂贵,所以款额大而数量不大,也只在少数高收入人群中消费,这就与国产的中成药定位错开。但跨国医药巨头却对中国中药市场虎视眈眈,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重视。近年西欧诸国普遍加强了植物药、传统药特别是中医中药的研究,其植物药销量已占全球最高份额。现在,世界制药20强都在积极介入中药和天然药市场。中医药发展空间巨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目前中药出口遇到的暂时困难、洋药抢滩面临的困境而对我国的中医药发展持否定态度,纵观当前医药形式,由于回归自然的世界大趋势,给我们开发传统医药市场带来生机。据悉,天然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有130个国家应用中医药、124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机构。去年5月初,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上下两院已经通过立法承认中医的行医资格,越南政府已经公开称当地传统医学应拜中医为师,印尼也希望在这方面加强合作,另外,新加坡、以色列、加纳、美国等也都在积极酝酿开放中医市场。德国巴伐利亚州也有五家保险机构愿为市民进行中医治疗提供医疗保险。去年年底,加拿大卑诗省也首度承认中医具有医生地位。“传统中医医生”(Doctor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将成为卑诗省一项最新的合法医疗专业,可施行针灸、中草药、气功、推拿、太极拳等五种诊疗或康复医疗。在欧盟,由于中医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开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经过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中医在保守的欧洲医学界受到正式承认,并获得合法地位。印尼总统瓦希德、前约旦国王侯赛因等都接受过中医诊疗。据介绍,印尼总统瓦希德原来已经近似盲人,经我国特殊医疗小组诊治,现在已经能够看清1米以内的物体。泰国此次开放中医市场,也与我国开展的“中医外交”有关。泰国卫生部医疗厅一位厅长助理原来患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多方求治未见好转。我国医疗小组带去了治疗中药,经一段时间治疗,其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现在他成为中医的积极推动者,担任泰国泰中医学交流中心主任。传统中医药急需现代化改造专家认为,中国中医药要走产业化、现代化之路,核心是吸收引进新技术,不断创新,特别在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另外,还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有关资料显示,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药物,抢占国际草药市场。当前,德国和法国大规模利用银杏叶进行粗加工,世界银杏叶粗提取物(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另外,日本的救心丹、韩国的牛黄清心丸也都是中药成功开发国际市场的例子。国际上中草药市场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由于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较低,制约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中草药市场160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其中的5%,且大部分是原料药、保健药。同时,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品种的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我国每年进口“洋中药”已超过6亿美元。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缪金明介绍,虽然我国中药资源达12800多种,但蕴藏量有限,盲目挖掘捕猎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400余种药材每年有1/5的短缺。此外,古老而复杂的中药在生产加工方面仍处于与现代科学技术严重脱节状态。尽管中药在我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提起某单一中草药的效用,“据《本草纲目》……”式的引经据典已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凡此种种皆说明,我国的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中药企业如何突出重围专家称,面对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中医药必须在发挥其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创新,才能在抵御冲击的同时,获得发展。就中医药而言,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在特色、规范、创新、发展上做文章。中药应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参考国际规范,建立和完善药材的种植、饮片的炮制、方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成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等系列标准规范,以规范、安全、有效的中药取信与世人。如何抓住机遇尽快突破困境,清除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一些专家建议,各企业应把握不同国家传统医药市场的准入条件,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相应的策略;反过来也要利用和吸收国外对中药化学、药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提升我们产业的总体水平。其次,要提高技术含量,用高科技手段改造现有中药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品种,以符合国外医药法规的要求,扩大中药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第三,改善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的中成药的开发和生产,扩大出口途径,除了以药物形式出口外,还应以食品、保健品乃至化妆品等多种形式出口。中药产业发展问题最近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发展计委准备开始实施对现代中药的数以十亿元计的专项支持,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与此同时,国家又即将颁布施行“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建立60个重点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示范基地,这是我国从源头上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新举措。我们在研究如何对付洋中药的同时,也应吸取洋中药开发模式的精华,拓宽中药新药的开发思路。比如,德国等虽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但靠用植物的标准提取物直接制成药剂,也不失为一条简明的路子。美国更有公司将绿茶提取物与大蒜、人参等组合,称为复合制剂,也能迎合一些人群的需要。千龙新闻网2001年5月21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