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怎么回事啊?】已解决
发布时间: 2022-11-19
最佳答案

脾虚实质--------------------------------------------------------------------------------脾在藏象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人体出生后,生命活动的维持一刻也离不开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充养。故明代张景岳《类经?论脾胃》曰 “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所以历代医家对脾非常为重视,尤其对脾虚的论述颇丰。脾虚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类证候,对脾虚实质的研究一直是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临床病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脾虚实质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消化系统的改变 “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其功能与形态的异常是脾虚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胃肠道运动功能、消化吸收功能、内分泌、激素、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等,均是脾虚发生的病理机制。各型脾虚患者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淀粉酶活性下降,其化学消化能力低下,胃肠排空速度加快,小肠吸收功能下降。胃肠道内分泌及激素异常,餐后血清胃泌素明显降低,G细胞合成分泌功能减弱。脾虚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与脾虚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下降,是脾虚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脾虚患者的消化功能改变有着消化道病理形态学基础,脾虚存在小肠吸收功能低下,其物质基础在于小肠形态结构的异常,小肠上皮微绒毛的结构变化是导致吸收功能低下的根源所在。 2 血清学改变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生化乏源,致气血不足、营养物质缺乏,血清中多种氨基酸售量降低。脾虚患者FAA总量、必需氨基酸及支链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正常,FAA、缬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含量亦明显低于正常人,尤以前三者为著。 3 酶的活性及能量代谢低下“脾主运化”、“主肌肉”、“为后天之本”,脾从饮食水谷中摄取精微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物质的吸收,就是一个主动耗能、不断消耗ATP的过程。若脾虚失运,则脏腑、肌肉无以充养,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会减退,组织器官及肌肉代谢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能量代谢的水平低下。脾虚时Na+、K+~ATP酶活性受到抑制,能量产生减少。 4 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脾统血”,脾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或流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因虚致瘀,导致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脾虚证及脾虚兼证患者甲皱微循环血液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 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 5 微量元素的改变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势必影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从而导致血清及骨骼肌中微量元素分布异常。脾虚患者的血清,锌与铜含量下降,铜锌比值下降,镁有升高倾向。钾、钠、的含量减少,而铁、钙、锌的含量增加。6 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虚时,内分泌功能会出现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合成、分泌及调控功能低下。脾虚患者基础代谢率低、不耐寒、对外界适应力差。尤其是脾胃虚寒或脾阳虚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较为明显。7 免疫功能低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旺不受邪”,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正气充盛,免疫功能强盛 脾虚则气血化生不足,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抗病力弱,免疫功能低下。脾虚泄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胸腺细胞和T细胞发育增殖受到影响,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脾虚患者抗体生成能力下降,体液免疫功能低下。8 基因改变目前认为所有疾病均存在基因表达的变化,其发生发展与基因结构、调控和表达的异常有关,脾虚病证也不例外。总之,中医的脾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病理学概念,脾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证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变化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时刻变化着,脾虚证是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或病理改变,是涉及到消化吸收、水盐代谢、能量转化、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脾虚即是这些系统功能降低的综合表现,其中以消化道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为主,这为中医脉象学说的整体观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进一步证明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系统中医理论。

回答者 mingyenan初中生2007/7/210 47 26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50%(0)
50%(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