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日两国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理解的异同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医药脉诊诊疗闭经三例?健康资讯|广西大学男生性健康 过半
?中医入门|中医学里对心的功能认识
?辨证论治|辨证用“参”
?中药药理|第七章泻下药的药理作用
?病毒性疾病|腺病毒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
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属于同一学术体系,但是其在2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我国医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而与我国中医学存在若干不同之处,其中有许多术语相同而含义却不同,探讨两国传统医学的异同,具有相互理解,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此,笔者仅就我国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关于“阴虚证”和“阳虚证”认识的异同,作以浅析。
1就《伤寒论》而言日中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的理解
日本汉方医学尊崇《伤寒论》,尤其是古方派十分重视《伤寒论》的研究,认为其与《内经》无关,剔除了其中阴阳五行的思辨合理主义的思想,将其日本化,提出“方证相对”,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日本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忠实地称为“三阴三阳”,未加“经”字,分析病证时也未引入八纲辨证。将三阳病称为阳证,将三阴病称为阴证。山田光撤在《阴阳虚实的意义》一文中提到多纪元坚学说,指出日本汉方医学所论《伤寒论》中说的阴阳是指寒热,以其解释病情。认为阳证就是热证,是三阳病见有热象的时期 阴证就是寒证,是三阴病见有寒象的时期。阳证中有虚证和实证之分,阴证中亦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因而阴虚证即指阴证时出现虚的情况,而不包括阴液的虚损或阴虚阳亢的含义,仅仅意味着既是阴证,又是虚证,是阴证和虚证两个概念的凑合,实际是里虚寒证,恰与中国的阳虚证含义相同,而与我国的阴虚证含义相反.其阳虚证是指阳证时出现虚的情况,故阳虚证乃热证中的虚证,即三阳病中的虚证,实为我国所谓的太阳中风证,与我国所说的阳虚证也不同。古方派的许多论述以及许多有关应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疾病的文献中,提到的阳虚证、阴虚证多是上述情况。例如日本汉方医学杂志《汉方临床》“汉方研究室”专栏中关于各种疾病的问题解答常常应用,若诊为三阴病之虚证,有时分写属“阴证”、属“虚证”,有时直接写成“阴虚证”,在解释真武汤、麻黄附子汤、四逆汤、附子汤等方剂所治病证时皆认为是“阴虚证”。
日本的阳虚证即三阳病中的虚证,即指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临床表现,在我国则称为太阳中风证,乃风(兼寒)邪在表,营弱卫强所致,此证因为有汗出,故又称表虚证。
我国中医学认为《伤寒论》源于《素问• 热论》,虽然《伤寒论》是以汤辨证,《内经》是从病人外象来推论证,但认为《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医家习惯称伤寒三阴三阳为“六经”、“六经辨证”,并用《伤寒论》中所未载的八纲辨证作为六经辨证的基准。我国中医学认为阴证和阳证是从各个不同方面笼统地表示阴的状态和阳的状态,阴证包括里、寒、虚证,阳证包括表、热、实证。阴虚证、阳虚证是从病机性质抽象出来的概念。阴虚证即指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产生的证候,主要表现有形体消瘦,口干咽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甚则颧赤盗汗、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绛少苔,脉细数。阳虚证即机体阳气亏虚,机能衰减,形体失于温煦所产生的证候,主要表现有神疲、乏力,面色暗淡或皖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饮量不多,尿清便塘,舌淡胖嫩苔白,脉滑,脉弱或沉迟无力。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在日本因为其为少阴病,有虚的表现,故认为是“阴虚证” 在中国则认为是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病机是阳气渐衰,阴寒逐渐内盛,脾肾阳虚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