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论文
发布时间: 2022-11-19

【关键词】小儿多动症治疗中医病机

小儿多动症(ADHD)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常见于4~7岁儿童。国外资料报道在儿童中患病率为5%~10%,国内报道在小学生中患病率为1%~10%,男孩患病率较女孩高,早产儿患此病较多[1]。粗略估计,我国学龄儿童患病人数在5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临床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好冲动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末明了,一般认为本症系由于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家庭、社会问题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此本病在治疗方面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应注意心理方面的治疗。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感觉统和训练等。在治疗方面小儿多动症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宜中西合用,标本兼治,尤其要辅助以环境、心理、食物、运动等综合手段。现将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现状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肝、脾、肾。因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失调,必然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使其失常。《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五脏所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若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失精明而不聪;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有多动,易激动;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健忘,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证。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动静协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而人的行为变化,导致阴阳失调,则产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的病变。本症辨证以虚为主,但也可有痰浊、湿热、瘀血等兼证出现,五脏之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刘小凡[2]认为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如微量元素失衡,维生素中毒,父母早婚早育,小儿发育成熟过快,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吵架、分居、离婚或经济情况拮据,经常打骂孩子,老师、同学的歧视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2.1教育干预[3]  教育在本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在教育中应针对儿童在气质、性格及其智力等方面点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课外活动以及课堂提问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安排。由于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应该用鼓励的方式,不嘲笑,不歧视,不责骂,不体罚,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和进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创造良好的学习怀境,根据小儿的爱好跟特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发挥其正常才能。

2.2家庭咨询[3]  家庭对于该病的全面了解是治疗的关键。要使家长和教师了解到,多动症不是儿童的天性,而是一种心理障碍,也不是儿童的故意行为,而是一种没有能力自我控制的病态表现。多动症是可以用药物等综合疗法治愈的疾病。在确诊之后,应去除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父母应与小孩多交流,亲自参与小孩的活动,使小孩动静结合,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减少多动改善注意力有帮助。同时要加强管理,及时疏导,防止破坏性及危险性行为发生。

3.1中医药治疗  ADHD在中医可归入“脏躁”“躁动”“失聪”“健忘”在临床的分型有不同的争议。姜润林[4]将儿童多动症辨证分为以下2型 肾虚肝亢型 治以滋肾平肝,宁神益智,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神、女贞子、菟丝子、白芍药、白疾藜、生牡蛎、龙齿、远志、菖蒲);脾虚肝旺型 治以补脾平肝,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鹿茸豆、薏苡仁、白芍药、白蒺藜、龙齿、酸枣仁、远志、菖蒲),共治疗60例,总有效率90%。赵承爱[5]把小儿多动症辨证分为3型 心脾两虚型 治宜益气养心,方用归脾汤或养心汤(党参、黄芪、白术

百度中搜索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谷歌中搜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