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2-11-19

郑进杨梅王寅张超胥筱云王雪梅陈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关键词]傣医理论体系构建四塔五蕴

自上世纪80年傣医药代被确定为我国&ldquo 四大民族医药&rdquo (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后的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傣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傣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傣医药整体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与藏医、蒙医、维医等医学的迅猛发展相比,傣医药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纵观傣医药研究现状,笔者拟从以下二方面做一初步分析。

1.1学术不精、层次不高

目前,针对傣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十分薄弱,由于缺乏体系上的深层次研究,至今尚未在理论研究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虽然已整理出版了《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等数十种傣医药方面的著作,但从其内容可见,傣医药理论研究现状基本上还囿限在收集、整理、翻译研究阶段,缺乏对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整理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傣医理论体系中,一些重要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如,傣医药核心理论--&ldquo 四塔五蕴&rdquo 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时,认识尚为粗浅,不够系统和规范,尚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有一些学者过分看重佛教对傣医理论所起的作用,以佛释医;有的学者又过分注重中医对傣医的渗透,出现了一些用中医概念来比附、格义傣医理论等情况,这些都与傣医理论的自身学科特点相悖,不利于傣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提高。由于傣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致使傣医在临床诊病辨证(症)时仍处于对病症进行现象描述、经验总结和猜测性思辨的阶段;傣医临床诊病治疗多以单一症状为主,相关症状的联系性差,具体病名的概念模糊、松散。在处方用药方面,据统计,民间傣医所应用的傣药约有1300多种,但目前能明确种属、入塔(傣医&ldquo 四塔&rdquo 理论)、药味、功效、用量者仅有300味。值得引起关注的是,民间傣医经验方的整理仅处于病(或症)与方药对应的初级阶段,缺乏最为重要的方剂基础理论、配伍理论支撑,基本上无法充分阐明傣药、傣医方剂的应用机理等。以上诸多方面,已成为阻碍傣医临床诊疗水平提高,以及傣药应用开发研究和推广的关键问题。

1.2资料局限,观点分歧

我省的傣族聚居地较为分散,给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也带来诸多困难。在资料收集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区域的局限性。在前期工作中,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双版纳地区和思茅地区,尚有许多资料散落于其他傣族聚居地,如德宏、玉溪等地和湄公河流域相关国家。由于傣族居住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存在差异,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导致疾病的状况及医疗实践经验也各有特点。加之年代久远,很多经书已经出现了缺损,甚至佚失。更由于对傣医经文的解释,观点不同,造成了傣医存在多个学术流派,且各派之间学术观点分歧较大的现状。由于现阶段占有的傣医药文献资料的来源相对局限,目前整理发掘出来的相关理论多不能体现傣医药原有特色和内涵,不能勾勒出傣族医药学体系的完整轮廓。

1.3人才匮乏,基地缺如

上世纪80年代,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了唯一一所傣医医院。在1995年云南中医学院还与西双版纳州卫校合办过中西医结合傣医方向大专班,培养了数十名傣医人才,但由于层次不高,学制较短,傣医学的相关课程设置较少,这些人员最终大部分并未真正从事傣医药临床工作。根据调查,傣族地区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数量已大幅度减少,西双版纳傣族地区300多处村寨几乎找不出60岁以下的村寨傣医,目前尚存的傣族民间从医人员许多已年过七旬,他们丰富的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正面临亡失的危险。所以,当前我省傣医药和其它民族医药的基本现状一样,都是名医逐渐消逝,名方逐渐流失,名药逐渐失传、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况,已成为制约傣医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很好地诠释傣医学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有必要从更广泛、更高层次来对傣医的理论体系进行一次系统和深入的梳理研究。不仅要明确&ldquo 四塔五蕴&rdquo 的内涵及外延,还要理清其相互间运动、发展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澄清许多问题,扭转目前的局面,合理构建傣医理论体系,使傣医学习者、实践者能够正确把握傣医理论的内涵或真谛,从而带动整个傣医学的发展。

继承发展傣医药,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也是历史赋以傣医药研究工作者的艰巨重任。为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拟采取如下对策

2.1加强收集整理,重视理论体系研究

《西双版纳医药》《档哈雅》《傣药志》《嘎牙山哈雅》《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嘎比迪沙迪巴尼》《傣医药丛书》等一大批傣医药书籍陆续出版,标志着傣医药理论体系初具雏型。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深入整理,以更加系统、完善地构建傣医理论体系,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和医药研究开发的极大作用。

如其他传统医学一样,傣医也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极力推崇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它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之身均由塔都档细(即土、水、火、风等四塔的傣语音译)这四种物质要素组合而成。其次,傣医学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与自然之关系等诸多问题为其宗旨。因此,通过广泛收集傣医药文献资料、傣医临床诊治资料及其与傣医相关的民俗、宗教等文化背景资料,从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诊疗观入手,以&ldquo 四塔五蕴&rdquo 理论为核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傣医学发展的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特点的角度,重新审视傣医药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傣医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梳理研究,澄清一些已往研究的误区。使傣医理论体系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严谨和实用,从根本上促进傣医学发展。

另外,还要突破民族聚居地的区域局限性,扩大研究范围,对西双版纳以外的其他傣族地区,包括湄公河区域相关国家的傣医药学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有利于完善傣医药理论的构架和内容。同时,对傣族地区的社会名流及宗教人士进行专题访谈,把握傣医学文化背景,进一步理清傣医学与其(民俗、宗教)等背景文化的相互关系。

2.2调整研究视角,深入阐释理论内涵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傣医学作为傣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ldquo 四塔五蕴&rdquo 为其理论核心的独特医学特征。

其中,傣医四塔理论是在总结本民族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佛教四大观念构建起来的傣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傣医认为四塔是构成世界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要素,也是促进和构成人体生命的&ldquo 四大生机&rdquo 。这四种物质在体内维持着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滋养着四肢百骸,它们之间相互滋生,互相依赖。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四塔互为因果,保持动态平衡。如果人体内的某一塔偏盛或偏衰,会影响其他三塔,从而导致四塔的共栖平衡关系失调,人体就发生各种疾病。傣医文献《巴腊麻巴坦》说 四塔&ldquo 依照俱生,相互依止,互不离缘&rdquo ,&ldquo 我今此身,四塔合和,四塔各离,今者身亡&rdquo 。同时,傣医还认识到人体内的四塔和自然的四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自然环境变化,自然界之四塔就成为致病因子,导致人体四塔失调,也会生产各种疾病。随着对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逐渐演化成为划分人体属性和探求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论。傣医应用四塔,一方面从整体上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本着运动变化的观念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傣医较为注重四塔之间的相互资生,而对于四塔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论及较少。据前期研究结果,由于傣医认为四塔本来是合在一起&ldquo 共生&rdquo 的,发生疾病则是&ldquo 不合&rdquo 所引起的。这种&ldquo 不合&rdquo 可以是一个塔不合,也可以是几个塔不合,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而定。这与佛教缘起论,如&ldquo 诸法由因缘而起&rdquo &ldquo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rdquo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等的影响不无关系。

五蕴概念也来自于佛教的佛经,傣医借用佛教五蕴概念并结合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阐述了人体的物质基础、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及病变规律,创立了独特的傣医五蕴学说。傣医五蕴学说认为,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均由多种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五蕴的产生和存在既是生理现象,又是精神现象。五者同时而生,不存在先后,不分属脏腑,不分主次,相互间具有因果联系。

四塔、五蕴完整地阐明了组成人体的物质要素和精神心理要素,它们随人体生命的产生而产生,随之结束而消失。人体必须保持体内四塔、五蕴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同时必须与自然界的四塔保持平衡关系,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否则百疾丛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傣医的&ldquo 四塔五蕴&rdquo 学说,不能单纯地从其表层结构来研究它。因为,传统医学的生命力和特质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对它们的理解,不能脱离其发源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来孤立地进行。研究&ldquo 四塔五蕴&rdquo 的内涵,须从傣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入手进行,重点阐明&ldquo 四塔五蕴&rdquo 核心理论的深刻内涵,并对其应用价值给予科学的表述,才能真正理解傣医理论的精髓。由于小乘佛教在历史上对继承和传播傣族文化起过重要作用,佛教四塔、五蕴概念及缘起论等观念对傣医四塔理论的构建起过重大影响。要使傣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真正有所突破,还必须理清傣医理论和小乘佛教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研究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3寻求多方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傣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专门的民族医药人才。针对在我省傣医药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中&ldquo 后继乏人&rdquo 的严重状况,一方面,加强各个层次的合作,调动一切有利于傣医药发展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多学科、跨学科、有组织地共建教学、临床、科研基地,是使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如,云南中医学院和西双版纳州建立了州校合作的协议,云南中医学院和药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院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云南中医学院和西双版纳州傣医院于2007年元月在泰国与湄公河流域五国代表(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正式签署&ldquo 发展湄公河流域民族医药的共同宣言&rdquo ,同时,云南中医学院与泰国清莱大学传统民族医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开展傣医药研究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工作基础。

另一方面,拟采取多种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如 师带徒、短期学习、实地随访等多种形式,跟随国家认定的名老傣医、走访民间老傣医,学习并收集现行的傣医临床、民间诊治疾病的相关资料。例如,经国家卫生部、人事部、教育部批准,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培养了诸如林艳芳、依专等一批高级傣医人才,继承了名老傣医的学术思想。

总之,发展民族医药,人才是关键。傣医人才培养必须依赖傣医学的发展,而傣医学的发展又促进人才培养。因此,以傣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为龙头,带动傣医药各项研究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为傣医药教学科研、临床诊疗、药物研发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保证,是带动整个傣医学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 云南中医学院教师发表的民族医药论文
下一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