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学史》第五章第一节壮医理论的萌芽
发布时间: 2022-11-19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大约在唐宋之际,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其标志是壮医对岭南及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风、湿等病证的防治达到丁相当的水平。一、对瘴病、痧病的认识在这一时期,由于壮医理论的萌芽和医疗经验的积累、发展,使壮医对壮族地区多发病、常见病有了较明确、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瘴病、痧病的认识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分类到治疗预防等都达到了-定的水平。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山峦叠嶂,丘陵延绵,江河纵横,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植被茂密,动物繁多。这种自然气候环境为壮族先民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同时乜利于疾病的滋长,尤其是炎热多雨的气候,使动物的尸体及败草落叶易于腐烂而产生瘴毒,严重地威胁着壮族先民的生命。从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了解当时对"瘴"的认识水平。如《后汉书?马援传》载 "出征交趾,士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气是由"杂毒因暖而生"及"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指出 "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又说 "两江(按 指左江、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以及"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疹气、郁勃蒸薰之所为也,其中人如疟状。"明确指出瘴气症状如疟疾。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 "盖天气郁蒸,阳气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作者是在壮族地区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反映了当时壮医对瘴病的认识水平。痧病亦是壮医认识较早的-?种我国南方夏秋季节多发的病证。虽直到元代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才有痧病的记述,但在这之前,壮医对痧病应当早有认识,痧病指热性疫病,或暑热病证。其病因病机是 机体内虚,正气不足,暑热湿秽所生之痧毒、疠气乘虚而人,使人体气血阻滞,气机升降运行失常而发病。壮族刘痧病的临床表现及类型可以说妇孺皆知,治疗方法丰富多彩。痧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痧气、红毛痧(又称羊毛痧)、标蛇痧、绞肠痧、夹色痧、黑利(舌)痧、喉痧等。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较轻的,可选徒手捏痧法;病情较重的,可选用捏刺法、刮痧疗法、割痧法、挑痧法、点痧法、绞痧法或捏痧器疗法、熏蒸疗法、温浴疗法、擦治疗法,并可配合祛风解毒的草药内服,疗效更佳。(来源 百拇医药)编辑木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