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简史
发布时间: 2022-11-19

八段锦是一套由八节动作编成的功法,具有简单易学,医疗保健功效显著的特点。锦为丝织品,有柔和优美之意,以此作为该功法的美称。其历史悠久虽然近代广泛流传及最有影响的动功八段锦套路是在清光绪年间定型和定名的,但八段锦在民间流传已有八百余年,期间功法和歌诀亦有较大的变化,现据存世文献资料,将八段锦的流传情况简述于下。
 

八段锦


八段锦渊源于南朝梁代

 

八段锦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日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力”五种动作相仿。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八段锦形成于宋代

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其文曰:“政和七年(1117),李似矩为起居郎。……似矩素于色简薄,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訸(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一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绍兴辛未(1151年)仲春,至游居士曾訸记。”据此可知,宋时八段锦有四家,窦银青和小崔先生二家今已佚。曾訸在小崔先生八段锦基础上加六字气诀,并以词加注的形式创编了曾訸八段锦。钟离,指唐代钟离权(字云房),亦称汉钟离,传说八仙之一,其内丹术传吕洞宾。《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九载有钟离八段锦法。现将两家八段锦原文引录于下。
 
曾訸八段锦

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三十六)鸣鼍(鸣天鼓三十通),托天(三次,每次行嘻字气)回顾(握固按腿,左右各三。先右次左,左行嘘字气,右行稲字气也)眼光摩(挫挪手,摩眼七次,闭目转睛七次,以中指节捻太阳三十六),张弓(左右二三十挽,每次行呵字气)仍踏弩(左右各三次,每次三挽七踏,行呵字气),升降辘轳多(左右运转辘轳三十六,行吹字气)。
 

三度朝元(三次,每次按腿、闭目、咽气,名为朝元。每次行吹字)九度转(想气自丹田转九交),背摩(盘足,闭气,搓手热,摩擦肾俞上下,行吹字气)双摆(按腿,冥目闭气,左右摇摆身,不限数,名鳌鱼摆尾,行呵字气)扳(舒脚,以手低头扳脚,行呵字气)拿(跪膝反手,左右拿脚跟三次,每次行呼字气),龙虎交际咽元和(以舌搅取津满口,漱三十六,一气分三回,想至丹田中,如此三遍,行吹字气),浴身(鼻引清气,闭住,搓按两手极热,遍身擦令微汗出)挑甲罢(左右臂举手齐发,遍挑十指甲,不限数),便可蹑烟萝(凡行吹肾、呵心、嘘肝、嘻三焦、稲肺、呼脾六字,不可令耳闻声,出气欲细而长。凡行持皆闭气,行持罢,方吐气出,呼所行字)。(见《道藏》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影印本第四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
 
钟离八段锦

 

闭目冥心坐(冥心盘趺而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抑昆仑(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自此以后,出入息皆不可使耳闻)。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移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击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先须握固),赤龙搅水浑(赤龙者,舌也,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而咽)。漱津三十六(一云鼓漱),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声而咽之),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闭气搓手热(以鼻引清气闭之,少项,搓手令热极,鼻中徐徐乃放气出),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合手心摩毕收手握固)。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即用后法)。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闭少顷间),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脚频(以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再用急搅取水,同前法),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谓再漱三十六,如前一口分三咽,乃为九也)。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摆肩并身二十四次,再转辘轳二十四次),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及鼻皆闭气少顷)。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箏。子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诀曰:其法于甲子日,夜半子时起首,行时口中不得出气,唯鼻中微放清气。每日子后午前各行一次,或昼夜共行三次。久而自知,蠲除疾疫,渐觉身轻。若能勤苦不怠,则仙道不远矣。”(见《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九)
 

此功法有歌、图二部分。歌诀是三十六句五言诗,附有小字注释。采用坐势,由叩齿、咽津、摩腰背、转肩伸脚、伸手攀足等肢体动作,结合意念活动组成。原书尚有坐位图八幅,图无名称,图下有动作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曾訸所撰《道枢》卷35《众妙篇》(见《道藏》第二十册)辑录了以文字描述的七式动作:“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载有“吕真人安乐法”,所题吕真人,原指唐末著名道士吕洞宾,后人认为此系托名。其内容和《道枢·众妙篇》所辑功法基本相同,但用歌诀编成,其内容为:“昂头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髒(笔者注:髒通“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此两段文字虽无“八段锦”之名,和定型的八段锦歌诀相比,二者内容较为接近,可以说是后世八段锦歌诀的原型来源之一。
 

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云:“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见《道藏》第十册)末两句讲了鸣天鼓之次数和动作,八句概括了七个动作,此诀虽无八段锦之名,实为后世站式八段锦早期的歌诀形式。由此可知,早期的八段锦有站式、坐式、有单纯导引术,亦有六字气诀合导引术或吐纳兼导引等多种形式。#page#
 
八段锦发展于明清
 

1多种八段锦歌诀同时流传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别号馰仙)撰著的《活人心法》,他在《序》中说:“今述其二家之说,自成一家新话,编为上下二卷,目之曰《活人心》。”在上卷《导引法》中,载录了著名的“八段锦导引法”,歌诀和小字注释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的钟离八段锦法,另外画了八幅坐功图,每图有图名,即叩齿集神图法、摇天柱图法、舌搅漱咽图法、摩肾堂图法、单关辘轳图法、双关辘轳图法、托天按顶图法、钩攀图法,图下除了“钟离八段锦法”文字说明外,并详加注释。现存有明嘉靖二十年朝鲜刻本,尚见于《保生心鉴》(1506)附《活人心法》、朝鲜《医方类聚·馰仙活人心》。《保生心鉴·序》谓:“惟《活人心法》所刊导引八图,悉上古遗法,而为好修者宝之。”此功法是中国古导引术动静相结合的典范,在我国古代养生史与导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后的明清时期多种医学和养生著作,以不同名称刊载坐式八段锦。如明代《类修要诀》“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1592)、《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八段锦导引法”及“八段锦坐功图”(1591)、《夷门广牍·赤凤髓》“八段锦导引图”(1579)、《修龄要旨》“八段锦法”(约1442)、《摄生总要》“八段锦导引图”(1638)、《万寿仙书》“八段锦坐功捷径”(1832年刊)、《三才图会》“八段锦导引图说”;清代《心医集》“八段锦”和“八段锦诗”(1656)、《颐养诠要》“钟离公八段锦”(1705)、《养生秘旨》“八段导引法”(1891)、《内外功图说辑要》下集“八段锦内功”(1918)和“八段锦口诀解要”(1920);朝鲜《医方类聚·馰仙活人心》“导引法”(1445)、《东医宝鉴·内景篇》“按摩导引”(1611),都引用八段锦歌诀或坐功图,掀起了明清导引大发展的热潮。由于此套功法动作全面、上口易记,便于操作,又特别适宜老年人练功特点,因此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除了上述坐式八段锦歌诀外,尚有不同的八段锦歌诀流传,明代胡文焕《类修要诀》引用宋元时期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并将其改名为“许真君引导诀”;朝鲜金礼蒙等编集的《医方类聚》辑录了南宋的“吕真人安乐法”;清代冯曦(字晴川,号汉炜、守和道人)所撰《颐养诠要》收载了“吕祖安乐歌”,其歌诀为:“双开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西胃须单托,五劳七伤四顾摇,髒鱼摆尾驱心病,手摩脚腿理肾腰,大小朝天安五脏,咽津纳气指双挑。一日若能四五作,自然法火遍身烧,十二时中频频作,管教延年百病消。”歌词与南宋的“吕真人安乐法”较为接近。清代娄杰(字受之)尝从山左徐君学八段锦立功,数年后又得坐功,经数十年研习,颇有心得,于光绪二年(1876)编撰《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书中图文兼备,现有清光绪二年芳草轩刻本。清末青莱真人撰《八段锦图说》,清广州守经堂刻本。近代流传最广的动功八段锦套路,定型的八段锦歌诀,据唐豪考证,均发生在清光绪年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的托名梁世昌《幼学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两书所载的八句七言歌诀为早期版本。其七言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此歌诀与明清流行的八段锦歌诀相比,去掉了呼吸吐纳、意守丹田等意念内容,在继承《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的基础上,强化了肢体导引部分,面向大众,使初学者易于学习。歌诀问世后,成为近现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歌诀。后世把坐式、立式,分别称为坐八段、立八段。立八段又有文武、南北之分。锻炼时多采用马步,动作刚劲,称为武八段或北派;多采用站式,动作柔和,称为文八段或南派。
 

建国后于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2十二段锦与十六段锦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在八段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功法,其中以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最为有名。十二段锦,原名八段锦(即坐式八段锦),因有十二节,故名十二段锦。此功包括动功和静功,静功包括入静、存想;动功有鸣天鼓、摩后精门、攀足等。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徐文弼(字鸣峰)所编《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后载入清潘靇辑《卫生要术》(1858)、清王祖源编《内功图说》(1881)、清冯曦纂《颐养诠要》(1898)。
 

十六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养生学家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十六段锦法》。它是在八段锦基础上吸收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十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等精华创编而成。由抱项、按项、鸣天鼓、按膝、开弓、摆肩、捶腰、排天、钩脚、曲脊、扳身、拗步、背手、扭腿、漱津、起火等十六组动作组成。明代河滨丈人撰《摄生要义·导引篇》、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100《摄生要义·导引》、清尤乘《寿世青编》均收载此功法。
 

总之,八段锦自宋代问世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上海,200032) 包来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