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发布时间: 2022-11-19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非塌陷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目前对于CG及FSGS的关系仍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CG是独立的疾病,大部分学者认为CG是非塌陷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NC-FSGS)的严重类型,它们间的区别在于临床上CG患者中尿蛋白大于10g/d的人数比NC-FSGS明显多;发病时肾功能不全比例高,肾功能恶化快,其病理区别是:

①CG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塌陷,基质物明显扩张,病变节段很少与肾小球囊粘连,而NC-FSGS相反。

②CG上皮细胞肥大明显并有上皮细胞内颗粒。

③CG的病变节段很少位于小球血管极,而这种改变在NC-FSGS很常见。

④CG的小管间质炎症,萎缩及纤维化较NC-FSGS明显,免疫学证实,CG的肾小球肾小管的增生标志多于NC-FSGS,尽管如此,由于CG的病变多呈节段局灶分布,目前仍将其归入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但作为特殊亚型,其临床表现及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FSGS有所不同。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HIV-AN)是AIDS患者肾脏合并症,多见于HIV感染的早期,其他严重感染之前,其肾脏临床表现,光镜,免疫荧光方面的病理特点与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表现相似,甚难区别,ICG与HIV-AN病理区别主要在于电镜表现,电镜下HIV-AN的肾小球内皮细胞,间质白细胞内有大量的管网状包涵物(TRI),TRI主要在内质网扩张池,环核池及高尔基体池,80%~90%的HIV-AN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内存在TRI,而CG患者仅有10%发现TRI,故依据患者有无HIV易感因素(如静脉毒品滥用,同性恋,HIV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早期HIV检测及抗HIV抗体的检测,并结合HIV的其他临床表现(如无症状性感染,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继发性肿瘤)可鉴别CG和HIV-AN。

3.局灶及节段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其后期病变亦可类似本病之病理改变,此病变也多见于IgA肾病,局灶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小血管炎等,其病理改变为局灶性节段性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伴局灶及节段分布的新月体形成,根据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免疫荧光所见,可作鉴别。

4.局灶性肾小球纤维化

与本病在病理上是不同的概念,较少见,病变肾小球皱缩呈胶原纤维染色,嗜银及PAS染色阴性。

5.微小病变肾病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MCD与FSGS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肾脏病变,FSGS早期,病变多局限于皮髓交界区,因而肾活检检查常因穿不到该部位而与MCD混淆,故应注意两者的鉴别,如糖皮质激素不敏感者及年龄较大者,可能是FSGS早期,必要时重复进行肾活检,连续切片可提高诊断率,MCD光镜下肾小球很少有形态学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双折光的脂肪滴,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有空泡样改变,电镜下上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成片状,滤孔闭塞,伴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微绒毛形态,蛋白吸收滴及溶酶体增加,免疫荧光检查多为阴性,偶见IgG和(或)IgM,IgA,C3沉着。

此外,超过40岁的正常人群,被膜下皮质可有硬化荒废的肾小球,应注意与本病区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