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22-11-19

小儿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本病的预防主要措施为实施主动免疫的疫苗接种。最初用单纯b型菌的荚膜聚核糖磷酸盐(PRP)做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后试用了多种结合疫苗,即PRP与白喉类毒素或破伤风类毒素,或百日咳、脑膜炎奈瑟菌B群的外膜蛋白等组成结合疫苗,明显地提高了免疫效果,保护率提高到80%~90%。Granoff等给新生儿先注射白喉和破伤风疫苗后,再接种PRP与破伤风的结合疫苗,获得的抗体比单用结合疫苗者高2~3倍。Englund等给妊娠第三期孕妇接种:PRP与白喉类毒素结合疫苗,分娩时血中抗体为171µg/L,对照组为1.2µg/L,脐带血中分别为29.3µg/L和0.29µg/L这种免疫方法,既有利于孕产妇,也可保护新生儿。  

Hib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s)对婴、幼儿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芬兰1988年开始接种至1990年发病率降了90%;瑞典1992年接种,1994年发病率下降了92%;美国自从1988年使用Hib结合疫苗以来,1993年95%。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ib结合疫苗纳入了扩大免疫规划(EPI),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在使用Hib结合疫苗。中国于1998年引进Hib疫苗,经部分省应用,预防效果显著。我国初种年龄为7~11个月,用0.5ml菌苗臀部肌内注射,间隔2个月后加强注射1次。接种Hib结合菌苗的副作用很少,25%接种者有一过性局部轻微疼痛,注射部位红肿,在24h内消失。  

另外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与无症状携带或侵袭性疾患者密切接触、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改善居住环境卫生等,亦是需要大家重视的环节。 

(一) 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脑膜炎患者的脱水降颅压及防治脑水肿等。  

2.病原学治疗 既往主要应用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近年来耐药菌株明显增多而改用敏感性尚高的氯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剂量和疗程依据病情轻重而定,轻症者可口服用药,重症者则应静脉给药。  

头孢曲松(头孢三嗪)作为首选用药,100mg/(kg?d),分1~2次静注。疗程10~12天。此药半衰期长,毒性极低,杀菌力强,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耐药Hib有效。其副作用为部分病人易出现腹泻,但一般不需停药,少数病人出现腹痛,B超检查可显示可逆性胆道结石症。  

头孢噻肟(Cefotaxime)200mg/(kg?d)分1~2次静点。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毒性小,能透过发炎的脑膜,在国外曾一度取代氯霉素,成为治疗本病及原因不明化脑的首选药。但自1974年报告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本病失败,同时证明耐药菌株逐渐增多,达5%~10%以上。在我国耐药菌株报道不多,可能与培养阳性率过低,未能进一步观察有关。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化脑的剂量为200~300mg/(kg?d),分4~6次静脉滴注。  

氯霉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且耐药菌株较少,仍可治疗本病。剂量75~100mg/(kg?d),分4次给药。最初可静脉点滴,尽快改为口服。口服氯霉素吸收良好,与静脉给药同样可达相同血药浓度。一般口服90min,静脉注射30min达峰值15~25µg/ml,维持血浓度5~10µg/ml,即达治疗水平。中毒剂量>25µg/ml。  

利福平、抗惊厥药物均影响氯霉素效果。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严重副作用。故使用氯霉素期间,应每天或隔天检查末梢血象,一旦出现颗粒白细胞减少,要立即停药,同时输新鲜血,并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感染。  

经正确治疗大部分病儿第5天退热。一般治疗26~36min可见疗效,如体温下降、症状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48h仍不见好转,则应复查脑脊液。若细菌培养仍为阳性,考虑耐药,必须更换抗生素。  

若怀疑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可试用甲氧苄啶(TMP) 20mg/(kg?d)与磺胺甲?唑(SMZ) 100mg/(kg?d),分4次口服。无合并症时国外多主张疗程10~12天,但停用抗生素时,脑脊液常有异常,如蛋白、淋巴细胞增高,糖减少。  

有报告30%患儿多核细胞增高。多糖抗原可存在数周之久。我们的经验治疗3周脑脊液多可正常。有报告停药48~96h复发者,但很少见。  

皮质类固醇对脑膜炎虽无治疗作用,但可抑制TNF-α和IL与β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结果是减少耳聋,降低病死率。可用地塞米松0.4~0.6mg/(kgd)连用4天。  

(二) 预后  

严重感染者均有一定的病死率,脑膜炎的病死率在10%~30%。预后的好坏和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有关。  

能够得到及时诊治预后尚可,重症、未得及时诊治者预后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