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发布时间: 2022-11-19

子宫内膜异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不孕等,分述如下:

(1)痛经及慢性下腹疼痛:患者以继发性,渐进性加剧的痛经为特点,以下腹部及肛门坠胀痛为主,可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后消失,疼痛从腰骶部,腹部开始,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的程度与异位灶的部位有关,但与病灶的大小不成正比,如子宫骶骨韧带部位的较小异位结节可导致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而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状较轻或无症状,25%的患者可无痛经,而20%~3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慢性下腹疼痛。

(2)月经失调:15%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可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点滴出血,是由于卵巢被异位囊肿所破坏,或者卵巢被粘连包裹致卵巢功能紊乱而引起月经失调;同时患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瘤也可致月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例中9.9%合并子宫腺肌瘤,8.4%合并有子宫肌瘤。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不孕,并已成为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在不孕者中,35%~51%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发生率为30%~75%,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膜异位症造成盆腔粘连,输卵管及卵巢周围的粘连使输卵管功能及卵巢功能发生障碍,输卵管粘连使拾卵机制及精子的输卵管内输送发生障碍而不孕,虽然在内膜异位症的病变过程中输卵管多保持通畅,但Muse报道,在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中7%输卵管阻塞,也致不孕,内膜异位灶的破坏,使卵巢的功能发生障碍,可引起有或无高催乳素血症的无排卵性周期,黄体功能不全,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等,除此外还认为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异常,也是导致不孕的原因,认为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可激活巨噬细胞,并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腹腔内巨噬细胞增多,可吞噬精子和干扰卵细胞的分裂致不孕,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子宫内膜抗体可干扰早期受精卵的输送和着床,子宫直肠陷凹分泌量的增加,前列腺素的增多和(或)腹水中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活性增加,使精子-卵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输卵管能动性和(或)卵巢的功能障碍而致不孕,患者由于性交疼痛,使性交频率相应减少,使受孕机会也减少。

(4)性交痛:30%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诉性交痛,多由于机械性刺激所致,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纤维化,性交时使子宫收缩向上升提而发生疼痛,性交痛的程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部位有关,如骶骨韧带部位的异位结节,子宫粘连后低固定,陶氏腔封闭者性交痛的程度加剧。

(5)肠道症状:如果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及直肠附近时,在月经期因病灶充血,水肿,刺激直肠导致肛门坠胀及便频或排便痛,也可出现便秘或腹泻,如果病灶侵犯直肠壁,并向肠腔突出或病灶较大时可引起肠腔狭窄或肠梗阻,少数病人如果病灶侵犯肠壁较深达肌层者,由于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可出现周期性大便带血,并非病灶侵犯肠黏膜所致。

(6)泌尿道症状: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位于膀胱及输尿管时,患者可有周期性尿频,尿痛及血尿,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输尿管罕见,缓慢进行的输尿管阻塞多由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盆腔周围组织粘连或较大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挤压,造成输尿管瘢痕扭曲,狭窄或者阻塞,由于输尿管的阻塞可形成肾盂积水和继发性压迫性肾萎缩。

(7)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如果身体其他部位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和生长时,均在病变区发生周期性疼痛,出血和块物增大,如病灶发生于脐部,腹壁伤口及外阴部时,如果病灶累及肺,胸膜或膈胸膜时,在月经期间重复发生月经性气胸,累及肺实质时可出现经前咯血,呼吸困难和(或)胸痛,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常罕见,如果发生则可出现典型的复发性头痛和神经性功能缺失现象。

(8)急腹症症状:少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月经前或月经期由于囊内压力增加,发生囊壁穿破,如果破口较小,溢出物不多,腹痛可逐渐缓解;如果破口较大,囊内容物大量溢入腹腔,则引起急腹症症状,为目前妇产科领域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2.体征

随着病变部位,范围及病变程度而有所不同,典型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为,子宫粘连致后倾固定,子宫可增大,一般不超过孕3个月子宫大小,子宫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不活动的囊性肿块,直肠子宫陷凹或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可触及不规则的米粒大小至蚕豆大小硬节,单个或多个,触痛明显,有时在阴道,宫颈或手术瘢痕处,脐部等可见紫蓝色结节,月经期更为明显。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的诊断率大大增加,而且发现它与不孕症关系密切,但是各国各地学者又发现由于对病情和防治效果的描述缺少统一的标准,难以进行交流和比较,因此试图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患者的病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类系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至今仍不完善,1979年美国生育协会(AFS)提出了一套分类系统为国际上所采纳,1985年AFS-r再次进行了修订(表4)。

AFS-r分类系统,根据病变累及腹膜,卵巢,输卵管等的深浅和所引起粘连的致密及广泛度予以评分,将总的病情按分数所表达的严重度列为4期,并提供了解剖图描绘病变所在,同时也提供了记录生殖道以外的少见部位病变的位置及病理,这种标准已被许多国家的学者所采用,我国现也采用此分类系统,故将此分类系统加以介绍。

此分类系统虽已被广泛采用,但仍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判断盆腔疼痛和不孕还有争论,期望能有更好的分类系统。

根据本病的特点,凡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有进行性加剧的痛经或伴不孕史,妇科检查可扪得盆腔内有不活动包块或痛性结节者,一般即可初步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于病情稍复杂者,还可进一步借助上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诊断的过程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妇科的三合诊检查,综合分析病情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