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保健:切记遇事莫发愁
发布时间: 2016-04-10

太和养老网讯:“不知道什么叫发愁”是长寿老人的长寿秘诀。一种做人的豁达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中老年人学习。豁达、乐观、快活地活着,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追求。生活不可能平静如水,人生也不会事事如意。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波折,只有泰然处之,才可能保证精神上的快乐。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遇事不发愁,始终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理论认为,乐观的情绪对人体脏腑气血会产生良性的影响,而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思虑太过则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享年98岁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人如果要达到长寿的目的,应当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千万不要为某些事情而发愁、担心。因为不良的感情冲击波,对身心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在现实生活中,发愁生气,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是在“惩罚”自己。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忧虑发愁,闷闷不乐,这样不仅会伤害自己,还可能伤害家庭成员和邻里之间的感情。

老年人休闲在家,理当活得轻松愉快,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并不尽然。有相当一部分离职退休的中老年人,遇事常常想不开,终日疑虑重重,使自己陷入苦闷之中。有的老同志离开了领导岗位,由于没能及时调整心态,往往为无所事事而发愁,为“人走茶凉”而苦恼,为失去了在位时的红火与待遇而忧虑……由于烦恼忧愁,往往还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老伴和家人身上,导致家庭不和,更强化了忧愁和烦恼。这便是一些刚退下来的老同志,容易患病的重要原因。

发愁和生气对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进行过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结果发现,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一无杂色;悲痛时则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发愁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发愁生气时的“气水”注射人大白鼠体内,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这位专家分析认为,人在发愁生气时体内就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

既然发愁生气有损健康,人们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

不要对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做出强烈的反应。汉代孟敏“负甑堕地,不顾而去”,别人告诉他,“你的罐子打了!”孟敏仍然头也不回,他认为“甑已破,顾之何益?”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许多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尽管这件事情对自己很不利,但也不应过于发愁,因为发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还会破坏自己的良好情绪,倒真不如泰然处之为好。

借酒消愁不可取。有的人在忧愁苦闷无法排解时,便想起了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采取用酒精麻醉自己的办法来消愁。饮酒过度的结果,必然是既伤身体,更伤身心。醉酒后的失言失态失范,往往会给自己增添新的烦恼,导致旧愁未消,又添新愁。应验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说法。

多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从负面事物中找到并抓住正面因素,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有位慈祥的母亲,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伞为生,二儿子以烧砖为业。老母亲晴天时担心卖伞的大儿子生意不好,雨天又担心淋湿了儿子的土坯,没有一天快乐过。后来别人劝导她,你为什么不在晴天时为二儿子的土坯庆幸、雨天为大儿子的生意高兴呢。是啊,换个角度想问题,忧愁也可以变成快乐。

学会自我减压。面对内心的压力,有时可以自己给自己搬个梯子,让不好的心情从这个梯子上走下来。鲁迅笔下的阿Q有点傻有点呆,但他善于自我安慰,什么时候都能为自己找到快乐,从不为名利而忧愁,也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活得潇洒自在,这是阿Q精神的可贵之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个理由为自己开脱。由此获得一份好心情,这是人生的大智慧。阿Q的精神胜利法固然可笑,但却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既然肉体疼痛时需要麻药,精神痛苦时为什么一定要拒绝使用呢。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