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发布时间: 2016-05-23

太和养老网讯: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决定着这个人的健康程度,对于老人来说这句话依然成立,因为到老年,很多的器官功能都在衰退,所以一定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才能保证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健康。
消化器官衰变,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牙齿脱落,咀嚼困难;同时多有慢性病。为了供给足够的营养,保持身体健康,故在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吃饭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老年人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差,胃肠道肌肉张力降低,胃液分泌减少。吃得过饱,尤其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不良;吃得过饱腹部发胀,膈肌上升,会使心肺活动受限,增加心肺负担,加重肺气肿、肺心病或冠心病病人的病情。吃饭不仅要定量,不能饥饱不匀,而且要定时,使胃肠道乃至整个机体的代谢活动劳逸相宜,这是保持健康必加注意的一条。
(2)吃饭是要细嚼慢咽,以利消化吸收。
吃饭时把食物细细嚼碎,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口腔内的唾液腺,每天可产生约1500毫升的唾液,这些唾液除了润滑食物、利于吞咽和清洁口腔外,其中还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有利于胃肠吸收;而且在咀嚼的同时,由于反射作用可引起胃液和胰液的分泌,有利于对食物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3)饮食要多样化,不要偏食。
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膳食的内容也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对饮食进行适当的调配,但不能单纯以偏爱与口味作取舍,不合理的饮食有碍身体健康。
(4)不宜进食很干和很烫的食物。
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抵抗力下降,故不宜进食很干和很烫的食物。可经常吃些羹汤、菜泥之类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消化,又可补充一定的水分和营养。
(5)饭后走动,精神放松,有利于消化。
饭后稍事活动,精神放松,让胃有足够的血液去消化食物,对身体是有益的。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讲的这个意思。但是饭后却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在饭后是最繁重的,需要较多的血液供应,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这时如果参加运动和过度用脑,血液就被大量集中到各运动器官或脑部去,胃血液供应必然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功能受到阻碍,胃肠对食物的吸收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形成消化不良。
通过介绍,我们知道了老年人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其实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不能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肠胃消化情况等等。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