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什么要定期做骨密度监测
发布时间: 2016-06-14

太和养老网讯:现年82岁的刘大爷,在半个月前的一天大早,看到厨房的蓄水桶快满了,就拎起水桶往卫生间走,忽然感觉腰酸了一下。刘大爷告诉老伴自己可能扭了腰,老伴便叮嘱他快去床上躺躺,可谁知这一躺就躺了五天,而且不仅疼痛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连翻身都变得很困难。刘大爷的儿子得知后立刻将他送到了鼓楼医院疼痛科就诊。经检查,刘大爷被确诊为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这不禁让家人百思不得其解:仅仅是拎了桶水,怎么就骨折了呢?
临床上像刘大爷这样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搬个重物或者坐车受到颠簸而造成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病例并不少见。7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定期做骨密度监测,如果存在骨质疏松,要接受补钙、抗骨质疏松等治疗;中老年人在家注意不要做重体力活、搬动重物等;老年人如果出现持续的腰背疼痛,特别是翻身痛、起身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一味忍耐或者轻视,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主要指标。骨密度检查是现代医学的一项先进技术,我国刚刚开始将其列为骨科常规检测方法。它通过扫描的方式,对受检查者骨矿物含量进行测定,提供有价值的可比性数据,对判断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诊断全身各种疾病对骨代谢的影响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用于3个方面
骨密度测定临床应用广泛,主要有3方面:(1)早期诊断骨质疏松和骨折危险度的预测;(2)对内分泌及代谢性骨病的骨量测量,从而制定安全的、最佳的治疗方案,防止骨折发生;(3)病情随访及疗效评价。
 方法简单,无需特殊准备
现在大多数骨密度仪具有高度精确、操作简单、无损伤等优点。患者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测定时无任何痛苦,跟行CT、X线检查相似。测定结果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一般来说,骨密度检查是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进行,并且检查结果也是反映某个部位的骨密度值,全身情况则需进行综合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骨密度水平的测量结果(BMD)与健康年轻人数据两者之间的标准差(SD),定出以下4项指标。
正常:骨密度在年轻人平均值的1SD内(+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1~2.5SD(-1~-2.5SD)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SD(低于-2.5SD)
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质疏松性骨折。
一般说来,骨密度每减少一个标准差值,无论用何种方法测定和在何处测定,都揭示今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将增加约50%。但在某一特定部位测得的骨密度,对该处今后发生骨折的风险预测作用,比在其他部位测定时要好。因此,较为明智的选择是在较常发生骨痛的部位检测骨密度,或在已测得骨量减少的部位定期复查骨密度。
如果出现有疑似骨质疏松的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做骨密度测试并定期随访,从而判断有否骨质流失的情况发生,早发现早治疗。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