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七大误区运动效果才好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 】(来源:生命时报)编者的话:人们在健身中经常有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影响运动效果。规避以下7个健身常见误区,能帮助您在新的一年中提升运动促进健康的效益。


  误区一、晨起运动空气好

  太阳出来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较差,所以晨练应安排在太阳出来后一小时,并且不宜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树林密集的地方晨练。因为这些地方聚集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无益健康。雾天也不宜晨练。值得提醒的是,空腹晨练易造成低血糖。另外,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也较高,早晨6时至中午12时心血管病发病最高,应尽量选择下午或晚上活动为妥。


  误区二、饭后百步走有益

  饭后人的胃正处于充盈状态,此时步行会造成消化道缺血,使胃肠不能正常消化,很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进食过饱,还易加重胃肠负担,可能导致胃下垂等疾病。最好在饭后30~40分钟再散步,较剧烈的活动要等到饭后两个半小时后。


  误区三、集中时间运动效果好

  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式健身以弥补锻炼不足。但偶尔大量运动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无异于“暴饮暴食”。现代医学表明,对于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大量运动,会加重机体器官的磨损。30岁以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以每年0.75%~1%的速率下降,而偶尔运动和久坐的人,生理机能退化速率是经常锻炼者的2倍。健身效果主要是运动痕迹不断积累的结果。所谓运动痕迹,即运动后留在健身者身体上的良性刺激。若健身时间间隔过长,在锻炼痕迹消失后才进行锻炼,每一次锻炼都等于从头开始。所以,建议周末健身族们选择适宜项目,在茶余饭后就地、就近进行适度锻炼、促使锻炼痕迹建立和连接起来。

 
  误区四、患病也要坚持运动
  人若患病应马上停止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否则易加重病情,甚至诱发猝死。因此,患病期间如果出现眩晕、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一切运动,好好休息,待疾病痊愈或病情控制住后再进行运动。此外,还可以参考美国梅奥诊所的“脖子法则”,即如果你的症状是脖子以上,比如鼻塞或轻度感冒打喷嚏,那么可以适当运动;如果症状是颈部以下,如剧烈的咳嗽、发烧、肌肉疼痛、恶心,则不建议运动。
 
  误区五、爬山是最好的运动
  许多人喜欢相约爬山,但爬山的负重较大,不利于保护膝关节。上山时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向下的冲击力,这样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尤其对于有膝关节病的人,爬山带来的关节损伤很厉害。因此,对于发生过关节损伤、体重过大以及初次进行健身的人群,不建议进行爬山运动。
 
  误区六、运动后立刻大量补水
  当你大汗淋漓地结束锻炼时,喝水成为解渴和消除疲劳的首选。矿泉水、五花八门的各类甜味饮料,甚至冰镇饮料受到锻炼者的喜爱。若图一时痛快,大量饮用水或冷水的话,将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剧烈运动促使身体消耗了大量热量,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时如果大量饮水,势必造成心脏负担过重、胃肠道受到刺激,诱发肚子疼等。运动补水的原则是“少量多饮”和“不要感到口渴才喝水”。
       首先,运动前要喝够水。运动前两小时,需补充500毫升的白开水,其目的是让机体内充分发生“水合作用”,提高机体的热调节能力,调动肾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将体液平衡和渗透压调节到最佳状态。补水量也可以以自己不感觉口渴为宜。
       第二,运动时,即使不感到口渴,也最好每运动20分钟就喝一两口水,既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又维持了体液平衡。如果出汗量较大,要喝些淡盐水,补充运动中丢失的钠离子,保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维持细胞内液和外液的稳定。一般在每升水中加0.15克食用盐,水温在15~22摄氏度。如果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则应该在补充盐水的同时,适当补充含糖的水,维持血糖,延缓疲劳的发生。
       第三,运动后要及时、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或“功能”饮料,尤其是出汗较多时。
 
  误区七、运动后要立即洗澡
  许多人在运动后立即洗澡,认为这样既可去污又能消除疲劳。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在运动时,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停止运动后,这种情况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此时立即洗热水澡,会使血液无法供应重要器官,如心脏和大脑出现供血不足,人就会感到头昏、恶心、全身无力,严重的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此外,还有人喜欢在运动后立即洗冷水澡,这更是弊多利少。由于运动时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血管扩展,大量出汗。运动后马上洗冷水澡,使体内产生的大量热量不能很好散发,形成内热外凉,破坏人体热平衡,容易生病。正确的方法是运动后休息一会儿,等脉搏恢复到接近正常数(60-100次/分钟)再洗澡,最好洗温水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