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有手法具体如何操作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一、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 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 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三、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 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 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 头部胀痛。

  取穴 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 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 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 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 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 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 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 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 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症状 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 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

  症状 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 大椎、肩髎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 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 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

  症状 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 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

  症状 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 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四、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如,对于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进行拔罐治疗。

  1.患严重心脏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肿瘤的人。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

  5.孕妇和经期的妇女。

  6.患有皮肤病的人。

  五、拔罐应注意的事项

  1.拔罐时应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拔罐前不宜过于劳累或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3.每次治疗时留罐的时间为10—15分钟。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现瘀斑、水泡(在规定时间内)属正常现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6.人体的眼、耳、乳头、前后阴、脐、心脏搏动处及毛发过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溃疡、水肿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注

  1大椎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 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 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 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 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 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 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 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 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 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 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 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 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 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 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 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 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 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 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 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 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 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 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 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小编推荐 常听别人说气虚,有气虚症状的人是否非得上医院治疗不可呢?是不是就非得买回大包小包的中药来煎熬呢?非也。有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详情请看> > > > 推荐 补气最简便的方法]

微信

客服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