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伤医案暴露医患沟通盲区
发布时间: 2022-11-19

?

  【93913.com】(摘自:人民网)去大医院,挂专家号,是很多患者的愿望。但到大医院看病,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实际见到专家的时间短,有时候5分钟就给“打发”了,让人感觉特别丧气。

?

  患者:李女士,54岁,山东

?

  其实,患者也都知道专家是大忙人,将心比心,不指望你围着我嘘寒问暖,但至少要让我觉得大老远跑来,值。那么远找你是为了啥?为了图个放心。我有亲戚专门从济南跑到北京看胃(病),事先托关系挂上了专家号,火车票、住宿费前后折腾了1000多块钱,好不容易见到专家,屁股还没做热——10分钟不到,就写方子了,好多问题没问完呢,下一个(患者)就进来了,让人觉得医生很敷衍,不够尊重我们。

?

  所以,不少患者,结束了还赖在医生身边不走,能多问一个(问题)就多问一个。患者的心理很简单,都有点“依赖”医生,希望多受一些照顾。这“照顾”指的不是开后门,哪怕医生的态度能耐心一点,多解答我们几个问题,让我不带着一肚子问题回家,感觉估计就会不一样。

?

  医生: 第二炮兵总医院 呼吸科

?

  对患者的这个想法,我特别能理解。大老远来见一次专家不容易,谁不希望专家能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看得仔细点儿呢?

?

  但医生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现在,一些简单的病,患者或家属也希望能到大城市、大医院来看。因此,我们的工作量特别大,大医院的专家更是如此,一个科室每天出门诊的就几个医生。

?

  一般患者可能不理解“一上午看五六十、六七十个病人”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上午门诊从8点到12点,一个医生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许也只有5分钟。我们已经把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压缩掉了,为什么换来的是一片骂声?

?

  每个人都希望医生“分”给自己的时间长一些,但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紧着急的、重的来,对一些病情比较简单的,可能只交代最关键的信息。有的患者可能有疑惑没有得到充分解答,但是有些简单的病,医生能够说的就是这么几句。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一些“赖着不走”的患者的心情,在诊断下一个患者的间隙,也会断断续续地再交代他几句,但这会不会影响下一个患者的问诊质量?这对医生来说,这又是个两难境地。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