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预防-老北京四大名医传人
发布时间: 2022-11-19
文字打印版风湿病中医预防加入时间 2005-8-3123 25 39
脏;在药物养生预防法中,既要求重视药物对人体的扶持御邪作用,又要求防止补泻太过而造成新的病理性不平衡。其他诸法也是这样。

4.三级分层预防观

中国医学除了对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乃至各科疾病有多种预防法外,还把预防贯穿在摄生保健、疾病治疗、护理、康复等整个过程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级分层预防体系。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疾病发生之前,所进行的预防。即通过各种预防措施和手段,提高人体素质,增进人体健康,以防止或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未病先防理论包括保养正气、慎避外邪、接种预防三个方面。
1)保养正气 中国医学的未病先防理论,不是被动消极地对致病邪气的防避,而是通过顾护正气,主动积极地抵御外邪的侵袭。因此,它特别重视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把预防寓于养生之中进行。这正如《丹溪心法》所云 “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因此,防病是养生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养生又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保养正气可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育锻炼、顺应四时、调理饮食、调适劳逸、节制婚育、调畅情志、安定居处等多种预防法,都为了保护正气,抵御疾病的发生。
保养正气,还要注意顺应生命规律。人的生长衰亡是自然界不可抵抗的生命规律,人类必须也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例如,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其生理变化就有显著差异。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青壮年处于“阴阳平均”阶段,老年则处于气血衰减的时期,妇女又有经带胎产之特殊性。根据这些规律,从饮食、起居、劳逸诸方面加以相应调摄,才是正确的防病之道。
2)慎避外邪 对外界邪气的主动防御是未病先防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预防。因为人体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急骤,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疾病。故对异常气候――六淫,要及时预防避开。如可根据气象预报及运气的太过与不及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这其中,尤其要避免为“疫气”所伤而感染流行的病。其次,是对虫兽损伤、金刃损伤、跌扑损伤、工伤事故及各种中毒的防范,避免意外伤害。
3)接种预防 预防接种是防疫措施之一,目的在于使机体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殊抵抗力。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由于体内正邪相争力量的消长,病情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恶化趋势和已经萌发的先兆症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阻止或逆转病情的发展,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转化,称之为既病防变。它包括救其萌芽、阻止传变、预防伤残三个方面。
1)救其萌芽 《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上工救其萌芽”之说,在疾病即有征兆,尚未形成气候时,即应早期诊治,避免养遗患,致疾病由小而大,由轻而重。《金匮要略》首篇对此有精辟见解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早期诊治,既易于愈病,又可使正气少受损伤。《灵枢?官能篇》云 “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气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成,因败其形。”说高明的医生,当疾病初起,症状似有似无,不很明显时,即可给予诊治;不高明的医生,待疾病症状明显才去治疗。“小洞不补,大洞尺五”。防微杜渐,方可使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三早思想。
2)阻止传变 疾病每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和传变规律。临床上多依其规律,采取措施阻止传变。
3)预防伤残 伤残是在疾病作用下给人体结构或功能留下的永久性损害,如疮留下的皮肤瘢痕,骨折导致的畸形和功能障碍,顽痹而致关节挛缩畸形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此事先予以考虑,采取措施,避免留下伤残,影响病人的美容和机体功能,给其生活、工作带来不便,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3)病后防复
疾病证候基本解除,到完全康复(症状完全消失,精神状态、劳动能力一如常人)这一段时间,属于康复期。此时当掌握去邪务尽、防止复发、和谐体用等预防原则。
1)去邪务尽 疾病初愈之时,正气尚亏,脏腑气化功能未复,源于体内代谢的各种内生之邪势将留恋不去。这种正虚邪恋的状态,若失于顾护调治,可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周学海《读书笔记》云 “盖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若不驱除,新生之血不能流畅,元气终不能复,甚有传为劳损者。又有久病气虚,痰涎结于肠胃,此宜加涤痰之品。”故病后虽大邪已去,恶候皆平,然每有留恋之邪存焉,为防病复,当尽除余邪。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云就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说明不可认为病后皆此新闻共有12页123456789101112来源 资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