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流感新方案亮相
发布时间: 2022-11-19
文/秦超

在近期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面前,西医三大法宝“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生素”均集体“缴械”。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张保春肯定地表示 “中医应对这场疫情应该能有所作为。”同时,我国为指导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

2009版

此次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而中医药在对流感的疗效上得到肯定,针对不同人群还制定了预防方案。


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4月29日全美疾控中心正式宣布 迄今没有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也没有有效的预防接种法!抗生素对甲型H1N1流感无效!于是有人惊呼 面对流感,人类全裸了!那么对于这次新型流感病毒,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医能否遏制住这个流感猛兽呢?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张保春认为 中医作为祖国千百年医学经验的积累,对流感这类疾病治疗有着自己的特色,应对这场疫情应该能有所作为。


感冒本身就是一个中医名词”

“人们常说的感冒,本身就是一个中医特有名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杨仁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中。后来在对现代医学的翻译过程中,借用了这个名词。不过今天这些名词已经用得有些混乱了,所以连很多学医的学生都认为感冒这个词出自现代医学,其实这是不对的。”张保春说,“虽然这个词出于北宋时期,但中国人对感冒现象的认识要更早一些,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有过记载。到了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已经有很丰富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了。另外,明代吴有可的《温疫论》曾记载一些疫病通过口鼻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呼吸道传染。”

“中医称甲型H1N1流感为时行感冒”

“感冒是不具有致命性的,导致人死亡的往往都是感冒引起的其他基础病的并发症。在中医里没有普通感冒这种说法,与流感相对应的应该就是时行感冒。”
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而就中医而言,可将感冒大致分风热、风寒等多个类型,此外还有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变比较迅猛,演变起来非常快,初始阶段只是发热怕冷等一些表征,但很快它就入里化热继发一些其他病症,甚至致命。“从目前已知的这些信息来看,甲型H1N1流感应该就是一种时行感冒。”

“此次流感对东方人也是很可怕的”

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危害甚至超过了中世纪欧洲爆发的鼠疫与最近20年流行的艾滋病。当年,全球约20亿人染病,大约4000万至5000万人死于“西班牙流感”。于是就有人提出了“由于体质问题,白种人比黄种人更易受到流感侵害”的观点。对此张保春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应该是综合性内因造成的。体质差异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同时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等多个因素有关。在中国,人们感冒的时候可用西药、中成药、汤剂,甚至很多医院自制的特效药来治疗,选择比较多。而西方人治疗感冒的方式相对少一点。但若想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去分析,还应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样品调查。而像那种时行感冒,对我们东方人也是很可怕的。这样的时行感冒,我们古书上也曾有过记载。”

“个人预防流感首先就要避免恐慌”

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有过2003年的SARS经历,再应对这些疾病,应该已有一些很好的经验了。张保春认为,战胜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靠的就是经验。“对于这类疫情,预防是第一位的,治疗是第二位的。个人预防H1N1流感应内外兼顾,首选要做的就是不要恐慌,稳定情绪是很重要的,避免类似这次人们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的过度反应。因为中医认为人的心理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这种预防就是中医提倡的养神。另外还有练形――即锻炼身体,并加上起居有节。”
网站编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