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发布时间: 2022-11-19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二、望色(一)三、望形态

1、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望色的原理、望色的注意事项和望形态的内容。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和望色十法。

3、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神的判断

难点 ①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②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

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展示望诊图谱,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与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1.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

2.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3.常色与病色的特征怎样?

4.面白、面黄、面赤的主病有哪些?

张树生.《中华医学望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复习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

提问 神的含义是什么?(明确 神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提问 神是怎样产生的?(明确 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提问 根据以上两点,请同学回答望神的意义是什么?(明确 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就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介绍神的具体表现。

首先指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等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然后简要讲述其机理。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这是望神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

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得神的具体表现为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让学生互相观看)

失神即无神,是得神的反面。将得神的表现反过来就是失神。

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假神是比较难学的内容。首先讲清假神的概念,以“回光返照”作比喻,学生可加深理解。其次,在讲假神的表现时,强调指出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最后,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归纳为两条,以便记忆和运用。一是假神是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二是假神是局部的“好转”,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二)关于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主色就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其中,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

(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

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

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黄色主脾虚与湿证。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

根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气、神合一的理论,通过望人体形体和姿态来诊察病情。学习阅读教材料,大概了解。

1.形体与五脏的关系。

2.望形体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姿态与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虚实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神的含义、神的产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