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温热论》舌诊运用规律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 2022-11-19
叶天士《温热论》舌诊运用规律及临床意义推荐到首页 □何绪良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7年第03期1/3页123
  【摘要】《温热论》系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所著,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甚多发挥,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叶氏根据舌象变化分析病因、阐述病机、辨析证候、控制传变、判断转归预后、确定治则、指导用药等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温热论》舌诊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03-0263-02
  
  《温热论》系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所创,其学术思想颇为后人推崇,尤其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甚多发挥,基本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叶氏对温病过程中各种舌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述非常透彻,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意义。现将叶氏运用舌诊规律及临床意义总结如下。
  
  1观察舌象,分析病因
  
  温病是由温热病邪所导致的,与伤寒明显不同。可以从舌象变化来辨别病邪性质,如《温热论》第19条 “若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指出薄白苔不干,为外感风寒 舌苔薄白少津而干,为邪热损伤肺津 若舌质绛而苔白腻,为湿热内蕴,湿遏热伏所致。《温热论》第16条亦指出 “再有热传营血,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挟热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扪之湿,……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若紫而干晦者,肾肝色泛也,难治”。舌质紫而瘀暗,扪之湿而不干,为热及营血,瘀热搏结而成,显然与热毒极盛之舌紫绛干燥或起芒刺有别。舌紫而肿大,是酒毒所致的特征 紫而干晦暗,为温热病后期,热劫肝肾之阴,这是脏色外露的表现,预后多属不良。可见,尽管同是紫舌,但表现不同,所主病证亦异,反映的病因也不同。
  
  2舌象动态,阐述病机
  
  叶氏根据舌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阐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变化规律,指出了卫气营血病变阶段舌象的不同表现。如“苔白干薄者”是邪在卫分 “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S或白者”,则非邪在营血,乃上焦气分热炽,燔灼津液所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热入营分,必见绛舌,若苔少而干或无苔,是热陷心包。热传血分,“舌色必紫而暗”或“紫而干晦”。如《温热论》第14条 “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S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第16条也指出“再有热传营血,……其舌色必紫而暗,……若紫而干晦者,肝肾色泛也,难治。”揭示温热病随着卫气营血病机演变,其舌象出现规律的变化,舌质表现为 舌尖红→舌质红→舌红绛→舌紫绛 舌苔表现为 舌苔薄白而干→苔S或S燥→少苔或无苔。由此可见,温病卫气分病变,主要从舌苔来观察,营血分的病变,则重辨舌质。
  
  3舌象演变,辨析证候
  
  叶氏在《温热论》中根椐舌象的演变对证候进行分析,阐明辨析要点。如“舌白而薄者,外感风寒也”,“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舌苔S浊,乃湿热痰浊互结之证 舌苔“或白不燥,或S白相兼,或灰白不渴”,当属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属中冷者。“舌或S或浊,须要有地之S,若光滑者,乃无形湿热中有虚象”。舌苔S浊必须是有根之S,刮之不去,若苔S而光滑呈浮垢状,刮之即去,是为S而无根,说明是湿热内阻而中气已虚之证。舌苔“或S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S色,或老S色,或中有断纹”,属阳明热结之证。舌质红绛,是邪热入营的特征,若“初传绛色中兼S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根据舌象的不同表现鉴别证候,也仍是现在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
  
  4确定治则,指导用药
  
  叶氏在《温热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根椐舌象表现作为立法用药的重要依椐。如苔薄白而干,是热邪犯肺,肺津已伤,邪在卫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若“S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透表”,药用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邪从表解。“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苦重之药当禁,宜用甘寒轻剂可也”,因为苔薄而干燥,则属热虽渐解或邪热不甚,但胃中津液已伤,当禁用苦寒之品,而予甘寒之剂,甘以濡养津液,兼以清热。若“其热传营,舌色必绛”或“纯绛鲜泽者”,治当清营泄热,透热转气,药“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若瘀热搏结于血分,“其舌色必绛,扪之湿,当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等”。叶氏还强调要注意舌象变化,正确使用卫气营血治则,不致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如第15条所说“再色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S连、石膏亦可加入。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S或白者,此非血分,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再看其后转变可也。慎勿用血药,以滋腻难散”。因此,温病临床一定要注意舌象变化,确定治疗方药。1/3页123评论(0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