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望诊
发布时间: 2022-11-19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去观察病人的全身、局部以及排出物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体内脏腑的功能改变。如《灵枢?本脏》说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说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望诊的内容包括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颈、五官九窍、四肢、皮肤等)、小儿指纹、舌诊及分泌物、排泄物等内容。

望诊应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视病人应敏捷,所谓一望得之,以免使病人厌烦。但应注意有步骤有重点细心观察,才能准确无误。

一、全身望诊

1、神的产生及望神的意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神志、精神思维活动。神来源于先天之精气,且得后天水谷精微之滋养,二者充养于形体,表现于外者即谓神。如《灵枢?本神》说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平人绝谷》又说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神、形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

诊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若精充、气足、神旺,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反映,即使有病,多属轻证,预后较好;若精亏、气虚、神耗,则说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有病多重,预后较差。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神的表现要点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反映,全身皆有表现,望诊时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目光、精神意识、面色、形态等方面内容。

3、望神的内容

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功能盛衰,病情轻重及预后良恶。一般分为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精神异常等,以判断病情。

(1)得神又称有神。表示正气尚足,脏腑功能未衰,即使有病亦较轻,预后良好。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充沛,形体壮实,肌肉丰满,面色明润含蓄,目光明亮,神彩内含,言语清晰,呼吸平顺。

(2)失神又称无神。表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表现为神志昏迷,形体羸弱,表情淡漠,大肉瘦削,面色晦暗无华,目光呆滞,言语失伦,呼吸喘促或微弱。

(3)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表现为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思食索食,言语不休,欲见亲人。这是脏腑精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表现,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临终前的预兆。

(4)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多由正气不足所致,常见于虚证及轻病患者。表现为精神倦怠、呆滞,健忘,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

此外,望神还包括各种精神异常的表现,例如癫、狂、痫病,可有神情呆滞、哭笑无常,应答错乱等癫病表现;也可有叫骂不避亲疏,行动狂乱等狂病表现;或昏倒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的痫病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