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证常用治法(补气类之一)
发布时间: 2022-11-19

治法,又谓之治疗方法。经云 “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阴、阳、气、血之也。补者补其不足也。补,可以改善机体虚弱的病理状态,增强人体抗病能动力,以扶正祛邪,使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有病却病复康,未病则治未病的目的。

补法,应注意辨清证候的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气虚补气,阳虚助阳,血虚养血,阴虚滋阴,此治之常法。

补气,又称益气。是治疗气虚证的常用法。人身五脏六腑之气,为肺所生,然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气,由上焦升发,输布全身,是以气虚多责之肺脾。故补气,适用于倦怠乏力,呼吸少气,动则气喘,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懒于言语,肠鸣腹泄,脉虚或虚火等证。

补血,又谓养血。是治疗血虚证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活像涩等证。

补阴,也称滋阴,养阴,育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适用于身体消瘦,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燥溲赤,甚则骨蒸潮热,呛咳,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补阳,又谓助阳。是治疗阳虚证的主要方法。适用于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溺后余沥,或小便频数等证。

补气养血,虽有侧重,但不能截然分开。因血乃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转变而成,与脾胃关系密切。故在使用补血方中,应配伍人参,党参,北芪之类补气以生血。至于气虚病证,则应加入补血药物,因嫌其偏于阴柔,易于气滞故也。当然,也并非如此,应根据气虚,血虚的其体情况,分清主次,予以补气,补血,或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应注意阴阳互根。盖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可以导致阴虚,阴虚可以导致阳衰。因此,在补阴或助阳时应当将阴阳看成是一个整体,补阴助养,阴阳双补都应从这个整体出发。张介宾说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就是这个意思。总之,必须谨守病机,审谛证候,灵活变通,各施其宜,才能提高疗效。

第一节补气类

益气解表法,是针对气虚外感而设。其证以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甚,头痛鼻塞自汗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咳嗽痰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为主要表现。

素体气虚,最易感受外邪。因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稍遇气候变化辄感风寒之邪,风寒束表,肺失宣肃,则气虚感冒诸证作矣。治疗方法必须益气与解表配合,才能扶正以祛邪。故本法常选用党参、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大枣、甘草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参苏饮则体现了这一配伍原则。参苏饮(人参、苏叶、木香、葛根、陈皮、云苓、半夏、枳壳、桔梗,前胡,甘草)

二、益气除热法

益气除热法,是针对气虚发热而设。临床常以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神疲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其特征。病机特点有二 一是气虚而虚尜外越;二是气虚而阴火上冲。故《景岳全书》里有 “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以依附,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脾胃论》指出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上乘其土位。”“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气虚发热,当以益气除热为治。故本法常选用党参,北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伍升麻、柴胡升阳。《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若兼见自汗,便溏,可在补中益气汤中加苍术、白术、厚朴之属健脾燥湿,增牡蛎、浮小麦固表止汗。补中益气汤(北芪、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

三、补益肺气法

补益肺气法,是针对肺气虚而设。盖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肺气虚弱,皮毛不固,腠理不密,则易感受外邪,引起寒热咳嗽;气虚则血不荣于色,而见面色苍白,不充于脉,则舌淡,脉软弱。病机在于肺气亏虚。故本法常选用人参、北芪、紫菀、冬花、五味子等组成方剂。《永类铃方》的补肺汤则体现了这一法则。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

四、补气生津法

补气生津法,是针对气虚津亏而设。《灵枢?决气篇》曰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暑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气随汗失,气虚津亏作矣。其证肢体倦怠,气短懒言,眩晕少神,口干作渴,脉象虚数。宜用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气生液,收敛耗散之气。药虽三味,可使气充汗敛,脉复津生。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五、补气敛肺法

补气敛肺法,是针对肺气不足,气虚失敛而设。盖肺主气,司呼吸,以肃降为顺。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久咳伤肺,肺气亏虚,肃降失职,娶失所敛,则咳嗽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脉虚而数。然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虽是本证主症;气失所敛虽是本证病机,若单凭久咳不已一症不足以说明肺气不敛证型,必须久咳不已,兼咳甚则气喘自汗,则为肺气不敛的客观依据,是以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肺气不足,气虚失敛,当以补气敛肺为法。临床常以三组药物组成方剂。一是以人参、阿胶大补肺气,而顾及肺用;二是以冬花、桑皮、桔梗、贝母等止喘祛痰;三是配乌梅、五味子、粟壳敛肺平喘。诸药合用,俾肺气复,气旺敛,则咳止喘平。代表方如《医学正传》的九仙散(乌梅、五味子、罂粟壳、桔梗、桑白皮、冬花、阿胶、人参、贝母)

六、补益脾气法

补益脾气法,是针对脾气虚亏而设。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焦而灌溉四旁。因此,脾气一亏,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李东垣yuan说的“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确是有得言之。因此,补益脾气法,实则是多种气虚证的基础方法。故但凡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腹胀,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缓弱等证,皆可以用本法治疗。临床常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砂仁、甘草等药为其组方。《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则是本法配伍的范例。四君子汤(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扁豆、陈皮、山药、砂仁、苡仁、莲子、桔梗)

脾气贵在疏通,其性嗜燥恶湿。故在补气健脾方中,宜加木香,陈皮之类醒脾利气;茯苓、苡仁甘淡利湿;苍术、厚朴之辈健脾燥湿。若脾虚不能胜湿,湿气下趋,则带下色白量多,则以佐以鸡冠花,樗chu根白皮、芡实、白果、莲须等除湿止带。此种增损方法,古方不乏其例,如易黄汤(山药、芡实、白果、车前子、黄柏)

七、补气升提法

补气升提法,是针对脾虚气陷而设。脾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要冲。若脾虚气陷,清阳不升,在上可见短气懒言;在下则见子宫脱出,月经过多,恶露日久,淋沥不尽,崩中漏下,小便遗失或不禁,气虚便秘,脱肛,便血。凡此种种,总由脾虚气陷而成。

经云 “下者举之。”“衰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本法所治不仅脾气亏虚,而且清阳下陷,故选药组方时必需双管齐下,既补中焦之气,又举下陷之清阳,俾气机复其常度,才能获效。《景岳全书》的举元煎则体现了这种配伍形式。因该方既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焦之脾气,又用柴胡、升麻举下陷之清阳,临床用之,确具佳效。举元煎(白术、黄芪、人参、炙甘草、升麻、柴胡)

应当提及的是,脾虚下陷中的短气一症,是诊断中气不足的要点之一,但应与寒饮结胸中的短气相鉴别。寒饮结胸之短气,胸中似觉有物相压,而中气不足之短气,则感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临证尤当识别。

八、补气摄血法

补气摄血法,是针对脾气虚统血失职而设。《金匮要略注》曰 “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盖脾主运化,既能生血,又能统血。脾气亏虚,统摄失职,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诸种出血证作矣。其表现在上则为吐血,咯血,衄血;在下则为尿血,便血,崩漏;在外则为肌衄,皮下出血。凡此种种,属脾气亏虚,统血失职者,皆可用本法治疗。

辨证要点,以血色淡红或暗淡,短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或暗淡,脉细弱或芤kou。其组方可选用人参、阿胶、黄芪、当归、大枣、甘草等为主。《济生方》的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木香、酸枣仁、眼肉)是其代表方。

一般而言,脾虚失于统血者,应分清气虚与阳虚之不同。前贤虽有“气属阳”之说,然气虚与阳虚仍有深浅程度的区别。因此,辨证立法,处方遣药有一定的界线。如黄土汤主在温阳摄血,而归脾汤则在补气摄血。若气虚出血用黄土汤,则会出现燥象;阳虚出血用归脾汤,则缓不济急,其理者,阳虚乃气虚之渐也。

九、补气生血法

补气生血法,是针对气不生血而设。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耶。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脾胃俱旺,纳化有权,则“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断,化生于脾。”(《景岳全书》)诸因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继,生血物质减少,脏腑失濡,则心悸,怔忡,贫血生焉;尤其在妇科当中,更易变生它证。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作矣。可见,气血一亏,诸病生矣。

补气生血法,应以补气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脾胃理论与临床》)。故本法组方应重用大剂之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则是补气生血的佳例。是方药虽两味,妙在黄芪30克,当归18克。立方之意重在补气,气旺则血生,血充则阴阳自调,诸证自能消除。

十、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脾虚血瘀而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则元气充足,气旺血行,不致发生瘀血。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由滞致瘀。

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不能一味活血,通脉,破瘀。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医学衷中参西录》)两权之法,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故本法常选用人参、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北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

十一、补脾益窍法

补脾益窍法,是针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窍不利而设。盖九窍者,眼,耳,鼻,口,前后两阴是也。人之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其生理和病理影响,也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如目为肝窍,口为脾窍……等,已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脾胃有九窍,从《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出发,对苗窍病证的辨证论治多有阐发,其中尤以李东垣论之颇详,并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另辟九窍病证整体治疗之途径,丰富和发展了九窍病证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近代用脾胃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临床适应证亦日益扩大,且多有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念和脾胃理论相交融,合内外形窍,审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内容。

对于九窍不利之病证,除五腑各有所主苗窍,并从相应脏腑治疗相应苗窍病证外,还可根据上述理论予以补脾益窍法来治疗。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升麻、黄柏、葛根、陈皮、当归、甘草等。临证可选用《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北芪、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柴胡、升麻)或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生姜、大枣)或《证治准绳》的益气聪明汤增损(人参、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炙甘草)均可收到满意疗效。

十二、健脾托毒法

健脾托毒法,是针对虚性疮疡而设。疮疡之病的发生,不离乎脾胃。李东垣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这是因为脾主肌肉,化生气血,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元气不支,营卫之气势必薄弱,感邪之后,既不能表达透邪,致客邪留而不散;又不能内托外达,使邪转里而内陷,终致邪留机体,为患作祟,种种病证滋生。临床凡见疮疡久不收口,脓水清稀,疮形平塌,基底漫散,难腐难溃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外科精义》指出 “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又谓“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故本法常选用健脾益气的党参、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和托里生肌的白芷、桔梗、皂刺等组成方剂。方中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托里消毒散(人参、北芪、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银花、桔梗、白芷、皂角刺)。

十三、补脾益寿法

补脾益寿法,是为延缓衰老而设。人体发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十分复杂,不可能以单一原因或单一机理解释,是由许多因素和全身器官衰退,互相影响的结果。

中医认为,衰老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其中尤以脾胃与肾最为密切。《医宗必读》认为 “后天之本在脾……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调和于五脏而血生,而资以为生者也。”人到老年,脾胃已衰,纳化少权,气血少生,五脏六腑必受其影响,衰老由此发生。《内经》“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发始堕。”(《素问?上古天真论》)便是人体由强壮向衰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的生命活动靠营养物质的供养,这种营养物质,中医称之为“水谷精微”现代医学所指的蛋白质,脂肪,糖,各种微量元素之类。这些水谷精微的来源,全赖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可见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散布。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衰老的发生,与某些蛋白质的缺乏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的摄入不足及减少有关。因此可以通过补脾的方法,运用补脾的药物,俾使中焦纳化有权,气血能生,脏腑得养,则可延缓衰老,防治疾病发生。

胃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之根,生命之本。元阴足,肾气充,则正气强,不易衰老,衰老的过程也会缓慢;反之,肾气弱,肾阴亏,衰老往往提前,且速度也快。所以,《内经》指出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脾与肾,一为后天,一为先天。先天之精靠后天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后天化生水谷精微又赖先天肾气的温煦,后天养先天,先天滋后天。因此,从调补脾肾入手,不仅能防衰老,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而且还能延年益寿。人之衰老快慢与体质,罹患疾病,精神因素,饮食调节等诸因素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脾肾而论,脾虚则纳差食少,肠鸣腹胀,大便稀溏或秘结,四肢乏力,肌瘦而干,舌淡而胖,边有齿印。肾虚则筋骨酸软,腰膝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耳聋,头发枯脱,牙齿松动;偏于阴虚,则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偏于阳虚,则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老年虚证,在补肾的同时,尤应注意扶脾。因为高年肾亏,一时难复,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不仅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赖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以濡养,而且所施的补益药物,也必须依赖脾胃的受气取汁,才能发挥效用。从这个论点出发,补脾应重于补肾。《养生奉书》指出 防老延年,注重调脾,注重食疗,“此养老人之大要也。”清代何梦瑶《医碥》亦提出 “老人尤以脾胃为主。”

补脾益寿药物,可选人参、党参、黄芪、炒白术、山药、黄精、玉竹、莲子、苡仁、杞子、甘草等,使脾胃得补,中气充旺,上济于心,下充于肾,肝肾得养,心肺得滋,五脏受荫,则衰老可抗,而登上寿矣。《清宫廷保健医方》中的补益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莲子、扁豆、炙甘草、陈皮、山药、芡实、苡仁、桔梗、砂仁、藿香、黄连、山楂、泽泻、白豆蔻、麦芽)便是本法的代表方。

顶踩复制本帖地址给好友收藏本帖回复作者更多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