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为心窍的原理
发布时间: 2022-11-19

  舌为心窍,亦称心开窍于舌,是指舌的变化与心的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窍&ldquo 穴也,空也&rdquo (《说文》),即孔窍、苗窍。五脏主五官,是指五脏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的感觉有关。人体面部五官七窍,其中目、鼻、耳、口皆为孔窍,为人体的感觉器官,分别为肝、肺、肾、脾所主,而与人体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有关。舌为口腔中的主要器官,是有许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其虽非孔窍而中医学亦称之为心之窍,其理有四 其一,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灵枢。经脉》说&ldquo 手少阴之别&hellip &hellip ,循经入心中,系舌本&rdquo 。其二,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较面部更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其三,舌粘膜上分布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在乳头之间有许多&ldquo 味蕾&rdquo ,因而舌具有感受味觉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作用。因此,舌虽非孔窍,因其与感觉有关,故与其他四窍归四脏一样,将舌归为心之官窍。如《千金要方》曰 &ldquo 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rdquo 《灵枢。脉度》亦云 &ldquo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rdquo 其四,舌与言语、声音有关,如《灵枢。忧恚无言》说 &ldquo 舌者,音声之机也。&rdquo 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以统领,而语言功能则能反映心主神志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舌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正常。在病理上,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亏虚,则舌质红绛瘦小;心血不足,则舌白薄瘦;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或见木舌、重舌;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可见舌卷、舌强、语蹇,或失语等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 &ldquo 舌者,心之官也。&hellip &hellip 心病者,舌卷短。&rdquo 明代章潢在《图书编》中说 &ldquo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rdquo 由于心与舌之间在生理上病理密切相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ldquo 心主脉&hellip &hellip ,在窍为舌。&rdquo 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说 &ldquo 舌者,心之苗也。&rdquo

  应当指出,舌除与心关系密切外,其与脾、肾、肝等脏亦有联系。如《灵枢。经脉》说 &ldquo 脾足太阴之脉&hellip &hellip 连舌本,散舌下。&rdquo &ldquo 肾足少阴之脉,&hellip &hellip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rdquo 《世医得效方。舌之病能》说 &ldquo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rdquo 又《灵枢。经筋》曰 &ldquo 足太阳之筋,&hellip &hellip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rdquo &ldquo 手少阳之筋,&hellip &hellip 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rdquo 可见,人体内在脏腑皆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而脏腑病变亦反映于舌。故此望舌不仅可以察知心脏气血的盛衰,而且可推知其他脏腑的病变。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说 &ldquo 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发现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察舌可以诊知脏腑诸病。&rdquo 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亦云 &ldquo 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根系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rdquo 此即中医望舌以诊全身脏腑病变的原理之所在。故此《望舌遵经。望舌诊法提纲》指出 &ldquo 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候,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rdquo

(责任编辑 admin)顶一下(0)0%踩一下(0)0%------分隔线----------------------------上一篇 汗为心之液的临床意义下一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