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等
发布时间: 2022-11-19
信息编号125051至125100间共49条。
125051 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状为特点。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伤寒两种,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4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8~9份多见。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1、病因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两者形态相似...查看详细(3866字节)

12505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一组传染病。目前已证实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其中甲型、乙型为最常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消化道症状;肝肿大伴有压痛和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出现黄疸。急性肝炎多于半年内恢复正常,少数转为慢性,部分慢性肝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国,我国为肝炎高发区,尤其是乙型肝炎。人数众多的慢性肝炎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病为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查看详细(6162字节)
125053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轻度的全身症状,低热,表现为成群成簇的疱疹为主,并沿身体一侧的周围神经成带状分布。1、病因病原与水痘为同源病毒。病毒侵入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至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形成潜伏性感染。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病毒繁殖播散,导致发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幼儿极少,多见于成人,老年人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肿瘤的病人。感染后为完全性免疫,一般不再复发...查看详细(2299字节)

125054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即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病,儿童尤多,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后果或后遗症,许多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最多,其次为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病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呈流行趋势,呼吸道传染。肺炎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查看详细(4709字节)
125055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怀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1、病因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病原体,另一个是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相同...查看详细(5156字节)

125056 狂犬病
狂犬病狂犬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发生于狗、狼、猫等肉食动物,人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而发病。传染源为犬,其次为狼、猫等。本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或破损皮肤后侵入机体。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其临床表现为兴奋躁动、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表现极为突出,又称为恐水症。此病病死率极高,患者一般3~6天因呼唤循环衰竭而死亡。1、病因狂犬病毒存在于病兽和患者的神经组织及唾液中...查看详细(5168字节)
125057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野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临床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1、病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RNA型。该病毒对热(60℃)、紫外线和普通消毒剂很敏感。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或螨虫叮咬侵入人体感染发病。每年10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查看详细(5077字节)
125058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婴幼儿、老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或心脏病患者容易并发肺炎。1、病因流感病毒为核糖核酸(RNA)型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各型又包括若干不同亚型,对高热抵抗力弱,对干燥、紫外线照射非常敏感,但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较为稳定。2、流行病学本院的流行特点 突然发生、发病率高...查看详细(3443字节)

125059 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为RNA病毒。本病毒在外界抵抗力不强,加热至55~60℃,10~12分钟即能将其杀死,在紫外线下迅速死亡,但对低温具有相当抵抗力。病毒经鼻或口腔粘膜侵入后,在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侵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经二次病毒血症后,病毒再经血流侵入各咱腺体或中枢神经系统。以腮腺受累最多。主要病变为腮腺非化逐性炎症,腮腺管腔内充满环死细胞和浆液纤维蛋白渗出物,使腮腺导管阻塞...查看详细(3411字节)
125060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近年来发病的年龄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为特征,重症常发生呼吸衰竭,并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病因乙脑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主要是三带喙库蚊,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至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一定量后侵入血循环...查看详细(5370字节)
125061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为主要症状,而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处可每隔2~3年大流行一次,60年代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1、病因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鼻、咽、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内,前驱期及出疹期在患者的鼻咽分泌物、血液、大小便中可分离出病毒。麻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弱...查看详细(5254字节)
125062 破伤风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为主要临床特点。1、病因破伤风杆菌为厌氧菌,该菌芽胞抵抗力极强,在土壤里能存活数十年,耐热及一些化学消毒剂,但高压蒸气(121℃)10分钟杀灭。芽胞经大小伤口;如开放性骨折,枪弹伤,动物咬伤、烧伤,铁器扎伤侵入人体,也可因新生儿脐带污染,产妇分娩不洁而引起感染。病菌在创面部位繁殖而不进入血液,它产生的外毒素侵袭运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查看详细(3340字节)

125063 伤寒与付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系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命攸关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病情经过复杂,病程较长。1、病因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对阳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伤寒杆菌有菌体(O)搞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三者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由于(O)与(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作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辅助临床诊断...查看详细(5366字节)
125064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1、病因水痘的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RNA病毒。水痘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带状疱疹病人次之。病原存在于水痘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血液及疱疹的浆液中,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疱疹病毒侵入人体,在呼吸道的粘膜上生长繁殖,继而产生全身病毒血症,使表皮棘状细胞层退行性变和细胞水肿,形成囊状细胞,细胞液化及组织浆液渗入形居水疱...查看详细(2738字节)
125066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进食补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较常引起食物中毒细菌有沙门氏菌属、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呈暴发或集体发病,有共同的传染源,即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夏秋季细菌容易繁殖,发病人数多。1、病因(1)沙门氏菌属 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革兰氏染色阴性...查看详细(4994字节)
125067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有吸气时特殊的吼声。病程2~3个月,故称百日咳,易并发肺炎。1、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原体为百日咳嗜血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外界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很快死亡。副百日咳杆菌在形态上与百日咳杆菌相似,其抗原与百日咳无交叉免疫,亦可引起流行,但病情轻,病程短,称为“百日咳综合症”。百日咳杆菌通过患者咳嗽出的飞沫在空所职传播...查看详细(4447字节)

125068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道。以低热,全身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后,可引起胎儿的先天性风疹综合证,往往会损伤胎儿引起严重的后果。1、病原风疹病毒为RNA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甲醛等均敏感。PH〈6.8和〉8.1均不易生长。PH3.0可将其灭活,不耐热,56℃、30分钟,37℃、90分钟无均可被杀死。本病毒只对人及猴致病...查看详细(2425字节)
125070 拔指(趾)甲术
拔指(趾)甲,一般都是因为甲下感染,灰指(趾)甲、外伤性甲大部分脱落或嵌甲等疾病,才行拔指(趾)甲术。1、治疗(1)常规消毒患侧指(趾)。给神经阻滞局麻法,痛感消失后,才可进行拔甲。(2)在患侧指(趾)根部用小方纱条缠紧,以防出血,用刀子在脂甲一侧沟处轻轻沿着甲与甲床剥离一周,剥离后,用钳夹住甲的边缘,钳住甲缘向外翻一周,甲即拔下。(3)检查甲根部有无残余部分...查看详细(729字节)
125071 包皮粘速分离及包皮垢去除术
包皮过长是正常婴儿和幼儿常见现象,不能认为是病理性的。正常包皮应当容易向阴茎头后方翻转而露出阴茎头。若包皮口狭小,紧包着阴茎头,不能向后翻开而显露阴茎头时,则称包茎。1、临床表现包皮口狭小者,排尿时尿流缓慢,包皮膨起。更严重者,在排尿时小儿用劲,哭闹不安。长期排尿困难,可引起脱肛等并发症。尿积留在包皮囊内,不断分解出刺激性物质,经常刺激包皮和阴茎头,促使其产生分泌和表皮脱落...查看详细(1031字节)
125072 病毒性心肌炎
因病毒感染侵犯心脏,产生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病变,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较前增高,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柯萨奇B型病毒为最多见。1、病因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以及腺病毒、鼻病毒等。人体遭受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但多数并不发生心肌炎,即使病毒侵入心肌...查看详细(3229字节)

125073 侧脑室穿刺及引流术
1、目的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脑脊液分泌过多,脑脊液回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循环道路梗阻而发生脑积水,过量的脑脊液可使颅压增高,侧脑室引流可缓慢放出过多的脑脊液及降低颅内压。2、用物(1)治疗盘1个。(2)腰穿包1个,内有弯盘1个、镊子1把,培养小瓶2个、孔布1块、小方纱布数块、棉球数个。(3)侧脑室引流管1根,玻璃接头1个、三通1个、乳胶管2根(30-50cm)...查看详细(1860字节)
125074 预防先天性发育不全
目前,随着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在新生儿的主要死因中,感染性病所致的死亡比例逐渐下降,而先天畸形所致的死亡逐渐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与沉重的负担,故预防先天性发育不全已成为胎儿保健的工作重点。先天性缺陷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即遗传性原因及非遗传性原因。1、遗传病的预防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的重要措施。产前诊断也叫宫内诊断,应在遗传咨询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腹腔穿刺抽取羊水...查看详细(1208字节)
125075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率的高低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除了要做好胎儿保健,预防先天畸形和早产,还要提高产科质量,预防产伤和新生儿窒息等。新生儿自医院出院后,地段医务人员应在3天内及时进行家庭访视。访视时应了解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测量身长、体重、体温,观察面色、呼吸、哭声、吸吮力和大小便情况等。要指导和协助家长做好新生儿的脐带、皮肤以及其他各项护理,在夏季要指导预防中暑和婴儿腹泻...查看详细(1002字节)
125076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一种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的小儿常见病。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腹泻等严重疾病。1、病因发病原因往往是日光照射不足,含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以及肝、肾损害使维生素D的羟化作用发一障碍,使25-(OH)D3和1,25-(OH)2D3生成减少等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查看详细(3590字节)
125077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婴儿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致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抽搦。1、病因维生素D缺乏是要病的主要原因。血清钙离子降低是本症的直接原因,若血清总钙量降至1.87mmol/L,即可出现抽搐症状。在血钙低落的情况下,甲状旁腺受刺激而显示继发性功能亢进,分泌较多的甲状旁腺素,使尿内磷的排泄增加,并使骨骼脱钙而实充血钙的不足...查看详细(2798字节)
125078 小儿肺炎
肺炎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婴幼儿尤其易患此病。1岁以下婴儿免疫力差,故肺炎易于弥散融合并延及两肺。年龄较大及体质较好的幼儿机体防御反应逐渐成熟,局限感染能力增强,如病灶局限于肺的一叶则为大叶肺炎。1、婴幼儿肺炎多发于晚冬及早春季节,为播散性(小叶性)分布,或大片融合。(1)病因 婴幼儿肺炎以细菌性占多数,其次为病毒性,吸入性、霉菌性等较少见。1岁以内(特别是一个月以内)常为葡萄球菌肺炎...查看详细(4561字节)
125079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过敏性疾病。多在幼儿期起病,常有过敏史及家族史,大部分病儿在青春期前后发作减轻。1、病因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很多,包括外界和人体内在两个方面的因素。(1)外在因素 主要是感染,患急性气管炎未能及时治愈。此外还有各种有害气体,如粉尘、烟雾等长期刺激,使气管粘膜充血,也容易发生炎症...查看详细(2947字节)
125080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是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造成的畸形疾病,为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的病。1、病因先心病的病因迄今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胚胎发育第3-8周的过程中,任何内因(遗传)与外因(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心脏胚胎发育,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发育异常即可造成各种先天性心脏畸形。(1)内在因素 主要与遗传特别是染色体的异常或单一基因或多基因(21一三体综合征...查看详细(4501字节)
125082 营养性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由于喂养中铁的供给量不足引致的贫血,则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儿中较易患。1、病因(1)以牛乳喂养为主,长期不加或少加辅食,或有反复感染(尤其肠道感染)者发病率高,乳儿出生至1岁,其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2倍,血红蛋白总量增加1倍,每天需摄入8-15mg的铁,才能满足需要,不足则引起贫血。(2)年长儿主要因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引起。(3)寄生虫或消化道病变...查看详细(2461字节)
125083 小儿肠炎
肠炎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因吐泻大量体液丢失,加之摄入不足,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造成脱水和酸中毒。这是小儿肠炎治疗护理中的一个关键。1、病因主要由于肠道内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肠道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多见),也可由于肠道感染,如获至宝肺炎、中耳炎等,及喂养不当所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查看详细(3809字节)

125084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病因为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其特点为周围血及骨髓中,各期红细胞皆大于正常,粒细胞与血小板均减少。本病近年来已较少见,但农村中尚可见到此类病人。1、病因(1)由于维生素B12及叶酸摄入量不足,单纯母乳喂养而不加辅食,而母亲饮食中又缺乏动物食品者。(2)吸收障碍,如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局限性小肠炎,长期腹泻等。(3)回肠远端维生B12受体异常...查看详细(2761字节)
125085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而代以脂肪组织。发病多缓慢,是儿科常见贫血症之一。1、病因(1)后天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而是代表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引起骨髓抑制的物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只要接受足够剂量的有害物质,任何人均可得病,如X射线、放射性物质、苯和多种化学物品;以及治疗恶性肿瘤与白血病的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阿霉素、6-疏苦嘌呤等...查看详细(2724字节)
125086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炎性改变。常发生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如化脓性扁桃体炎、脓疱病或其他皮肤感染等。该病以3-8岁儿童为多见,两岁以下婴幼儿极为少见。该病在急性期给予及时性合理的治疗和护理,预后一般都较好。1、病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多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也可能与其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当抗―抗体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基底膜时...查看详细(2171字节)
125087 流行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流行,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1、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此病毒耐低温,对热、紫外线照射、70%酒精等耐受性低。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2、临床表现发热,可高达40℃同伴食欲减退,精神不佳,头痛、呕吐等。双侧腮腺肿胀(偶可见到单侧发生)...查看详细(2704字节)
12508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常见皮肤及粘膜有瘀点或紫癜,可伴有内脏或其它部位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急,慢性两类,预后大多良好,死亡率仅1%。1、病因急性型患儿发病前1-3周多有病毒感染史,体内有抗血小板抗体,说明本病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亦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是发病的机理,故有人称之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儿血小板的存活期缩短...查看详细(3514字节)
125089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明显浮肿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病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下简称肾病)病因尚不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原发疾病基础上出现的肾病综合征,称肾炎性肾病,在肾脏病变中常可发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沉积,提示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2、分类(1)微小病变型。(2)非微小病变型。3、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的患儿病初精神、食欲差...查看详细(2630字节)
125090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这种紫癜的特征是病儿的血小板不减少,常伴有关节症状、胃肠症状或肾脏损害等,多发生于3-4岁以上的少年儿童,部分病儿有复发的现象,春秋季发病较多。1、病因本病的病因目前不清楚。近年来通过各种免疫学的检查,发现病儿的血循环有免疫复合物存在。引起本病的抗原可能有多种,如食物(蛋类、乳类、豆类等)、药物(阿斯匹林、抗生素等)、微生物(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等...查看详细(2633字节)
125091 肥胖症
指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的的平均值20%以上者,称为肥胖症。北京市城区部分统计,肥胖已占小儿总数的2.5-3%,值得引起医务人员和家长的重视。1、病因及分类(1)一类主要是营养过度,无其它病因的称单纯性肥胖症。主要原因是食欲亢进,进食过多,活动量小。遗传因素也很重要,如双亲有肥胖,更需要警惕小儿发生肥胖症。(2)另一类肥胖症又称为继发性肥胖症,多由于内分泌紊乱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查看详细(2649字节)
125092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型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2-8岁的儿童为多。1、病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菌体内多糖体抗原“C”的不同,可分为A、B、C、D、……等13组,A组为人类最主要致病菌。A组菌按其表面蛋白质抗原的不同,又分为很多型。任何一型A组链球菌,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传染源为患者或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经飞沫直接传播...查看详细(3619字节)
125093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炎、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并可反复发作。心脏炎是本病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表现。急性期可直接威胁病人生命,反复发作后可遗留持久的心脏瓣膜病变(即风湿性心脏病)。近年来风湿热发病率虽有下降,病情亦有减轻之势,但某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风湿性心脏仍是儿童期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本病四秀均可发病,冬春多见。1、病因风湿热是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的晚期并发症...查看详细(3492字节)
12509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冬春节发病与流行,临床上可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出现呼吸道炎症,部分病人由于致病菌入血,形成败血症,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或进一步侵犯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其中学龄前儿童发病占多数。1、病因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式氏阴性菌,肾形,成对排列。此菌具有活动性自溶酶...查看详细(6590字节)
125095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血脑屏障功能亦较差,所以细菌容易侵入神经系统而发病。1、病因多种细菌可导至化脓性脑膜炎。其中以肺炎球菌为多,其次为流感杆菌、葡萄球菌。不同年龄小儿致病菌也有不同,新生儿以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为多见。婴幼儿以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为多见。3岁以上则以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化脑的发生通常细菌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入脑膜的 (1)血行感染 细菌从呼吸道侵入者为最多...查看详细(5041字节)
125096 新生儿乳腺炎
新生儿出生3-5天内,不论男性或女性,均可出现乳腺增大,而且有少量淡黄色乳汁样物流出。这是婴儿出生前受母体雌性激素影响所致,属正常现象。2-3周后消失不须做任何处理。1、病因母亲看到新生儿乳房饱满,认为异常,常去抚摸、挤压,这样做细菌极易经破损处侵入,引起乳腺炎。2、临床表现常发生在出生后2-3周的新生儿,乳房红肿、发热、发痛,逐渐化脓,还可伴有体温升高、厌食和体重减轻等...查看详细(766字节)
125097 新生儿皮下坏疽
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是时期常见且比较严重的一种皮肤浅层的化脓性感染。冬季发病较多。1、病因新生儿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均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极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皮下坏疽。新生儿长期仰卧位,被服的磨擦、大小便浸渍或哭闹躁动等都可诱发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得以侵入。感染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偶为绿脓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并发败血症时,血培养可得阳性结果。2、临床表现(1)生后6-10天发病...查看详细(1577字节)
125098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一般须3-7天方脱落。过早或过晚地脱落,而没有无菌技术保护时常可引起脐部感染。1、病因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所致。2、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有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脐周围皮肤发红,逐渐深及皮下。病变范围与细菌种类有关,或限于脐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引起腹胀,甚至出现腹膜炎症状。病儿可出现拒奶、呕吐、发烧、精神不振等症状...查看详细(924字节)
125099 新生儿肛门周围感染
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被忽略,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肛瘘。1、病因由于新生儿肛门括约肌较松弛,肛门与直肠粘膜容易脱出,又因新生儿大便不成形,易患消化不良或肠炎,如不精心护理,肛门内隐窝处很易被尿布摩擦致伤,从而引起肛周围感染,脓肿、溃疡后形成肛瘘。2、临床表现病儿大便后哭闹。,肛周一侧有花生米大小、表面红肿、中心软、破溃后流出少量脓液的硬块...查看详细(954字节)
125100 新生儿巨结肠
这是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发育畸形,发病率估计为2000-5000初生婴儿中1例。发病性别男女之比为4 1,家族遗传不除外。1、病因先天性巨结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为一种发育停顿,在胚胎第6周--第12周发育过程中如有病毒感染、代谢紊乱、胎儿局部的血运障碍或遗传等因素,均可能造成神经发育停顿或神经节细胞变性,致远端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出现痉挛、狭窄状态,近端肠段扩张,形成巨结肠...查看详细(2275字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