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肝源性胃病―健康普及网
发布时间: 2022-11-19

  原有胃病患者,合并肝炎感染,可使胃部疾病加重;原无胃病的病毒性肝类患者可以合并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这类病变称为肝源性胃病。本病常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观察表明,肝源性胃病有增多趋势,有报告对5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及十指肠黏膜损伤率高达92.86%,其中浅表性胃炎3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单纯十二指肠炎4例,萎缩性胃炎2例,胃溃疡1例。有人对15例肝病患者进行胃黏膜活检,证实血清HBV阳性者的胃黏膜内有HBsAg的存在,特别是大三阳者,胃黏膜中HBsAg阳性率高达80%~100%。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源性胃病的机理可能有下面三种因素 (1)由于肝炎病毒具有泛嗜性,存在于胃黏膜内,其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基底微血管沉积造成局部免疫反应;(2)因肝功能减退,对激素灭活减少,造成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易于感染,进一步损害胃黏膜屏障;(3)胃酸及胆汁返流,容易造成胃与十二指肠的炎性改变,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病变。

  祖国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宜通降不宜壅滞。感染肝病后,湿热夹挟疫毒,郁蕴于肝,肝失疏泄,致肝胃不和,出现脘胁疼痛,嘈杂泛酸,恶心呕吐等;土不荣木,木郁失达,致肝郁脾虚,出现纳差、腹胀等;久病脾气虚弱,血行郁滞,加之肝气郁结,邪热内扰,营卫郁遏,致使血瘀,出现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痛有定处,脉络受损可见呕血或便血。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时,辨证用药应顾及脾胃,只有脾运胃和,正气恢复,免疫功能增强,肝病恢复就快。肝源性胃病可从下面几点辨证论治

  一、肝胃湿热型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症见口干口苦,嘈杂泛酸,纳差恶心,上腹胀满,大便秘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和胃。方用自拟虎茵汤加减,药用虎杖、茵陈、栀子、蒲公英、制半夏、茯苓、生大黄、甘草等。黄疸重者加郁金、赤芍;湿邪重者加白蔻仁、薏苡仁;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

  二、肝胃不和型 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