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测试应做得更科学
发布时间: 2022-11-19

点击 见本报9月12日社会《太原市为初一新生“把脉”》


提要 12日下午,太原市所有的初一年级新生要参加一次特殊的考试。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所有学生考完后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太原市教育局称,这样的考试今后每年都将举行一次,但考试成绩却不对学生个人公布,只作为评价各县(市、区)教育局、各有关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笔者首先要为这种界限非常明确的测试鼓掌。严格限定分数的知晓范围,不告知学生,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保护了学生的利益。众所周知,学生和教师对考试分数都非常敏感,因此才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类的顺口溜。而且,考试分数带来的一系列现象,特别是排名,会给学生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都是源于分数或排名。所以说,太原市教育局此举很明智。


但是,仅此还不够。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更是检查教学工作。绝大多数的考试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手段,旨在了解整体情况,进一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老师发现了问题,攻克了难关,提高了水平,就能为学科整体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因此,“把脉”这个说法是非常准确的。当考试止于“把脉”,考试就变得非常纯粹,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他们就会在老师不断调整的教法基础上,学习得更好。


基于这种良善的考虑,笔者认为,整个“把脉”环节中,主管部门的认识至关重要。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将测试变成单一的检查、奖惩等依据,而且要将核心工作移向业务研究上去。对测试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加以科学总结,形成科研成果,指导并推动教学实践,把着力点与落脚点放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如果离开这种价值取向,极有可能会带来恶性循环。诚如医生把脉是为了研究病情、对症下药,而不是要“奖惩”病人。倘若教育部门目的过于庸俗,将测试变成教师的紧箍咒,纵使对学生的保密工作做得再好,老师也极可能回到老路上去,学生最终还是会受到测试之害。但愿“把脉”工作能做深做透,做得非常科学,受到学生欢迎后,更要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龚明俊(湖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