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针灸保健防病
发布时间: 2022-11-19

  现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一门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学科。它正在对整个医学科学和人类生命素质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历史回顾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 &ldquo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hellip &hellip &rdquo (《灵枢· 逆顺》) 又强调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 &ldquo 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rdquo (《素问· 刺法论》)。在一些篇章中,载述了具体预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脏急性热病,于该病在未发之时,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显露赤色,故须&ldquo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rdquo (《素问· 刺热篇》)。另如治疟疾,也指出应在未发之前针刺。从某种程度上说,《内经》奠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治未病思想也有发挥。他虽然重在药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针灸预防。《金匮要略》首篇就开宗明义指出 &ldquo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rdquo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晋唐之际,偏重灸法。这一时期针灸保健防病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艾灸广泛地用于预防,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重点在于预防各种急重之症,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调未雨绸缪。一种是通过类似现代的空气消毒法,预防疾病传染,如《肘后备急方· 卷二》提到&ldquo 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rdquo ,以防瘴疠之疾。虽然其实际效果如何,尚待验证,但这种设想则颇为难能可贵。另一种是运用艾灸之法增强人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目的。如唐· 孙思邈记载 &ldquo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rdquo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进行预防时,应因地制宜,《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提到&ldquo 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hellip &hellip 江东地温,无此疾,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儿&rdquo 。&ldquo 逆灸&rdquo 一词系指预防性灸疗而言,也是在晋代提出的,首见于《范汪方》。

  二、重视防微杜渐当时医家除主张平时预防外,也注意在发病之初,症候显露之前,用针灸之法截断病势,灭之于萌芽。如&ldquo 疽初发如微,人多不以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难救&rdquo (《千金翼方· 卷二十三》)。及早防病,不仅效果明显,预后亦佳,《备急千金要方· 卷七》曾提到风毒一症,&ldquo 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rdquo 。这一时期,防病虽偏重艾灸,但也提到针刺,或针灸药结合。以中风为例,《备急千金要方》中既提到&ldquo 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rdquo 的刺法预防 又载述了&ldquo 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腧穴灸之&rdquo 的灸药合用之法。在针灸保健上,虽然晋唐时期有关养生文献较多,但针灸方面的内容尚少。《旧唐书》曾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健,其养生之术也是使用灸法 &ldquo 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rdquo 《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灸膏肓穴可以达到保健增寿的效果 &ldquo 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rdquo 《外台秘要· 卷三十九》还介绍灸三里穴预防老视眼,&ldquo 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rdquo

  宋代直至明清,针灸保健防病有显著的进展。

  一、艾灸成为主要保健之法。根据中医理论,灸法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法价廉易得,灸法简便可自行操作等,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广,成为延年益寿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明代《医学入门》提到 &ldquo 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rdquo 为了验证针灸保健的实际临床效果,一些医家还作了亲身试验。如宋·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述 &ldquo 予旧多病,常恐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rdquo 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现多种灸法,包括单纯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类似现代艾条灸)等。还有一种鼠粪灸,《针灸资生经· 卷三》载 &ldquo 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rdquo 保健灸的壮数,一般认为与年龄有关,如&ldquo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rdquo (《扁鹊心书· 卷上》)。亦有每季一灸的,壮数则可少至一壮。保健灸的选穴上,以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为常用。

  二、针灸防病之法日趋完备。宋代王执中提出了 &ldquo 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rdquo (《针灸资生经· 卷四》)。元代的《卫生宝鉴》中,又据中风之中脏和中腑的不同,分别提出预防之法 &ldquo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hellip &hellip 病在左,则灸右,病右则灸左。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指百会、大椎、风池、肩井等等&mdash &mdash 作者)。&rdquo 至明· 杨继洲,更进一步加以总结,他在《针灸大成· 治症总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药结合 &ldquo 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rdquo 其次,强调预防灸的时机 &ldquo 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rdquo ,&ldquo 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rdquo 最后还要求注意饮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达到更好的预防目的,炙绝骨、足三里预防中风的实际效果,通过现代医家的验证得到了肯定。

  在这一时期,针灸保健防病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医家所接受。明代著名针灸家高武所言 &ldquo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rdquo (《针灸聚英· 卷三》)就是颇为生动的概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