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2-11-19

  宝兴县中药材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2008年全县中药材面积13.25万亩,药材产量1.31万吨,是川牛膝的原产地和重要基地。

  近日,记者走进宝兴县陇东镇崇兴村,现场感受这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该村是省级中药材“一村一品”示范村,是四川省科技厅确定的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及中药材规范种植技术示范点,也是宝兴县最早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村之一。

  路修通了成本降低了

  这段时间,正是川木香、川牛膝成熟的时节。我们驱车前往海拔2000多米的崇兴村大园包万亩药材基地。在山脚下,“优质无公害川牛膝GAP生产示范基地”的宣传牌格外显眼。崇兴村村支书欧永康介绍,2008年,雅安三九中药材科技产业化有限公司在大园包建立了25亩的示范基地,今年发展到50亩,以后将逐年扩展。

  来到大园包,厚朴、川木香、川牛膝、白术等中药材草木本植物遍布山间,一些村民正在采收川木香,将川木香装入车中准备运往山下。

  三年前,记者曾来过大园包,那时村民们最担心的是修路问题。由于有7公里路没有修通,村民们运输中药材只能靠人背马驮,上下山都要花半天时间,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大大增加运输成本。

  崇兴村三组村民熊洪康种植中药材已经有近30年时间了,他对此深有体会 “以前路不通,我们运药材要走山路,运一吨要花去200多元,开支好大哦。我每天上大园包干活只能干半天,其余半天就浪费在上下山的路上。现在可好了,路修到山上,不仅运输成本降低了一大半,而且我每天可以花几乎全天的时间在干活上,上下山方便多了,骑摩托车一会儿就下山了。”

  崇兴村二组村民杨华平,以前赶马跑运输,现在由于路修通了,也将全部精力用于种植中药材了。他说 “以前我帮别人用马运送药材下山,每天凌晨5点过开始跑运输直到晚上,但是效率还是很低,每天只能赶两趟。”

  欧永康介绍,通大园包的18公里路修建问题,得到宝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县、镇资助一部分,加上该村争取项目,村民投工投劳,才建好了这条机耕道。“我们正在争取一个土地开发项目,将大园包上的3.3公里路面硬化,便于运输。”

  路修通了,今年,通过争取中欧天然林项目,崇兴村在山下建立了烘干房和库房。村民们不需再在山上靠烧柴来烘干中药材了,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天然林。

[1][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