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培育牛黄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
发布时间: 2022-11-19

“千金易得,牛黄难求”。由于名贵中药材牛黄资源奇缺,我国曾经90%以上依赖进口,每年耗资近亿美元。

近几年来,在专家成功地研制出体外培育牛黄的基础上,我国又进一步实现了体外培育牛黄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不仅可以有效替代进口,解决资源奇缺问题,而且,可望崛起一个过百亿元的产业。原国家药监局副局长任德权称之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

“药用黄金”资源告急

《神农本草经》记载 “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为世之神物,诸药莫及”。牛黄,即干燥的牛胆结石,可广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厥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现代药学研究又表明,牛黄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红细胞和血色素、增强心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抗癌、保健、美容的作用。北京同仁堂(行情,论坛)、漳州片仔癀(行情,论坛)制药厂等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片仔癀(行情,论坛)”等含天然牛黄的产品供不应求,长期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由于其主要获取途径是宰杀成年牛,而牛体内自然成石率仅为千分之一,每头成石牛仅可获得牛黄3-5克,成石周期长达3-5年,因而,牛黄资源极为匮乏,药源奇缺,价格居高不下,每公斤达16万-20万元左右。

据统计,我国中药品种4000多个,有650多种都需要天然牛黄原料,年消耗天然牛黄5000多公斤,而国内零星收集到的天然牛黄仅为500-800公斤,而且品质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医药行业使用的牛黄基本依赖进口,年进口量高达4000多公斤,花费外汇近亿美元。特别是近几年来境外牛源性传染性疾病流行,国家药品监督局连续三年下文“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如天然牛黄、牛胆膏、牛骨粉等”,牛黄资源更是雪上加霜,缺口巨大。

目前,全国生产含牛黄药品的企业714家,由于原料奇缺,价格昂贵,许多应该使用天然牛黄投料的中成药改用人工牛黄粉,或将天然牛黄与牛黄代用品掺兑使用,加之大量牛黄的进口走私,一些假牛黄也充斥其中,严重影响了牛黄中成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影响了牛黄传统的中药地位。

体外培育牛黄横空出世

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是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与天然牛黄相似的原料药物,先后发明了人工牛黄粉和体内培植牛黄,后者由于技术等原因无法实现产业化批量生产,而人工牛黄粉是根据牛黄的成分将化学物质混合配制而成,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其成分、结构、药效等与天然牛黄相去甚远,特别是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的功效,还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因此,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明文禁止进口含人工牛黄粉的药品,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典会也于2003年6月明确了人工牛黄不能用于急症、小儿用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医学泰斗、中国科学院裘法祖院士的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蔡红姣教授经过30多年攻关,耗费巨资和心血,成功地研制出体外培育牛黄。这是继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人工麝香、人工虎骨后,自主开发的又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天然名贵药材替代品,获得200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注 一等奖空缺)。体外培育牛黄是通过模拟牛胆结石形成机理,结合现代生物化学原理,根据天然牛黄的性状、结构、成分、含量特点等,在体外牛胆囊胆汁中培育牛胆红素钙结石。蔡红姣教授介绍说 “经过在全国七家医院进行1852例临床试验,进行了18个项目100多个指标的研究,牛外培育牛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降压、抗炎、镇静、抗肿痛、抗惊厥等功效,与优质天然牛黄完全一致,而成本却不到天然牛黄的一半。”因此,国家药监局和国家药典会组织的专家认证指出,“体外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可以等同使用,进行产业化生产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牛黄稀缺的现实难题”,并将之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范牛黄的使用,2004年,国食药监21号文件又明确规定 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含牛黄的新药,可以将处方中的牛黄以体外培育牛黄替代,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这些权威认证和规定,明确了体外培育牛黄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应用及市场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为中药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然而,目前中药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医药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机制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主要问题,随着WTO条款的实施、国外医药企业国内竞争的加剧,我国中药企业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培养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专家认为,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以自主的知识产权,尽快努力实现传统的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

由于体外培育牛黄的主要原料为牛胆汁、胆红素,包括其他原料均来源广泛、质量可控,其中,牛胆汁还属遗废资源的再利用。其生产工艺分为发酵、配料、干燥、再配料、成石、再干燥等过程,也完全符合现代生物制药的工艺和流程,为进行工业化生产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继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受让体外培育牛黄及相关专利技术,使体外培育牛黄开始工业化生产后,2005年7月4日,著名医药上市公司武汉健民(行情,论坛)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参与合资组建了武汉健民(行情,论坛)大鹏药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实现了体外培育牛黄的产业化开发,成为全国惟一的体外培育牛黄产业基地。

据武汉健民(行情,论坛)大鹏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火春介绍,目前该公司体外培育牛黄年产量可达5000公斤,并已开发生产10个品种的制剂产品,还开始出口到韩国等地。今年可实现原料药销售和制剂产品销售6000多万元。根据规划,至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亿元。

体外培育牛黄的研制及其产业化、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和“标志性项目”。专家介绍,它至少实现了“两个重大突破” 一是突破了传统中药只能天然生长,不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限制,与天然牛黄的成石周期3-5年相比,工业化生产体外培育牛黄的周期仅为一周;二是突破了中药有限成分特别是其成分含量难以明确的限制,体外培育牛黄的有效成分的分析已达97.6%,而且HPLC指纹图谱与天然牛黄的重现性极强,成分稳定可控,为我国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健民(行情,论坛)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鲍俊华说 “体外培育牛黄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药用新资源,项目产业化的建设对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发展将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据介绍,我国各类牛黄潜在的国内市场容量约为200吨,以每公斤5万元计算,就超过100亿元,而且含天然牛黄的中成类药海内外市场前景巨大,中药领域中一个过百亿的产业可望快速崛起。此外,由于体外培育牛黄还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众多领域中应用广泛,这又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共找到191,624个相关网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