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针]点穴疗法
发布时间: 2022-11-19

  「概述」

  点穴疗法是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用手指点、按,故名。

  点穴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早在明代曹士珩的《保生秘要》中就有记载。以后,一直作为治疗某些外伤的手段而流传。近年来将点穴法广泛运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深受群众欢迎。

  「基本内容」

  本疗法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性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或再生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点穴疗法治疗穴位,其中一部分与针灸常用穴位相同,可参考体针疗法。另一部分是点穴疗法的专用穴位和特定刺激线,现简要作如下介绍。

  1.专用穴位

  

穴 位部 位主 治方 法趾甲根趾关节位于各趾甲根部和趾关节部,有掌指固有神经通过下肢瘫痪、中风、头晕、昏厥、呕吐酸水等症掐法内眦上目内眦上角,有额动脉、额神经、三叉神经第一分支通过近视、斜视、上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感冒、失眠等拇指尖按压法内眦位于内眼角,有内眦动脉、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分出的滑车神经近视、斜视、上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等拇指尖按压法内眦下目内眦下0.5寸,有眶下神经鼻支通过近视、斜视、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感冒鼻塞等拇指尖按压法上明眉弓中点、眶下缘下,有眶上血管、眶上神经及面神经分布近视、上眼脸下垂、面神经麻痹等拇指尖按压法鼻隔人中沟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有上唇动脉、三叉神经第二支和颜面神经的颊支通过头胀、流泪、上齿麻木拇指尖按压法棘中髂前上棘和髂上棘连线中点,有臀上神经、臀上皮神经通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点法、按压法髂凹髂前上棘后凹陷中,有臀上皮神经通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点法、按压法和按拨法臀外以棘中、髂凹为底边的等边三角形之顶点,有臀上神经、臀上皮神经通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腹痛、小便失禁点法、按压法环上环跳上1寸处,有坐骨神经、臀上动脉、臀下神经、臀中神经通过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按压法、按拨法和点法扶下臀横纹中央下1寸,有臀下动脉、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皮神经通过腰腿痛、下肢瘫痪按压法阳下N横纹外侧端下0.5寸,有腓总神经、腓浅神经通过腰腿痛、膝关节痛、下肢瘫痪点法、叩法委下委中直下1寸,有胫神经、胫后动脉、胫后静脉通过腰腿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点法、按压法和按拨法胫中腓肠肌肌腹之内侧,有胫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通过腰腿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点法、按压法和按拨法溪上解溪上1寸,有胫前动脉、腓深神经通过下肢瘫痪、头痛点法、按压法虚外外踝直下凹陷中,有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通过下肢瘫痪、头痛踝关节扭伤点法趾甲根趾关节各趾甲根部及趾关节,有趾挛固有神经通过下肢瘫痪、头晕、昏厥中风、呕吐酸水掐法垂根耳垂根部,有耳大神经通过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点法颈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平发际处,有枕小神经、颈外浅静脉、副神经通过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落枕、眼疾点法举臂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有锁骨上神经通过肩周炎、上肢麻木瘫痪按压法臂内上臂腑窝中央下6寸,有肱动脉、正中神经、肋间臂神经通过臂痛、麻木、头痛、牙痛、感冒高血压点法、按压法指甲根指关节各手指甲根部及各指关节的掌侧横纹处,有指掌侧固有神经通过上肢麻木、瘫痪、头晕、昏厥、中风、恶心、外感发热掐法

  锁凹

锁骨中点凹陷中,有壁丛神经、锁骨上神经通过上肢瘫痪、麻木、高血压、头痛、牙病点法、按拨法

  2.常用刺激线

  

分布线次

  位 置

上肢1起于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桡侧端(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循行线一部分)2起于掌侧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三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的一部分)3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上,止于腋前纹头(相当于手少阴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4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过肘关节,经上臂尺侧,止于腋后纹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5起于2、3、4、5指掌关节背侧,各自沿指总伸肌腱,经腕关节中点,沿指总伸肌隆起线,止于肘关节(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的一部分)6起于背侧腕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桡侧缘,沿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间隙,止于肩峰(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的一部分)脊

  背

1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椎两侧1.5寸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部循行与背部循行的第1侧线)2起于第一胸椎两旁,沿脊椎两侧3寸处向下,止于骶骨上缘(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循行的第2侧线)下





肢1起于踝关节前面,沿着胫骨前肌隆起线经膑骨外侧,沿股直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下缘(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2起于足五趾趾关节背侧,沿各伸趾肌腱,经踝关节,沿胫骨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3起于跟腱跟部内侧,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膝关节内侧,止于股薄肌止点(相当于足少阴肾经一部分)4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和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两侧,沿收肌隆起线,止于腹股沟(相当于足厥阴肝经循行线的一部分)5起于跟腱跟部,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过N横纹内侧头,经半腱肌、半膜肌隆起线,止于坐骨结节(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6起于外踝,经腓骨长肌隆起,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膑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相当于足少阳胆经的一部分)

  「操作方法」

  点穴疗法常用的基本手法与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1.点法、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抵于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握紧。操作时,医者以中指端快速点于选定的经络和穴位上,利用手腕和前臂的弹力迅速抬起,如此反复叩点。一般每秒2~3次。叩点时可采取一虚二实节律。即在每一节律中,虚点时力轻,速度快;实点时力重,速度慢。施用点法时,要求医者既要有灵活的弹力,又要有坚实的指力和强劲的臂力。只有弹力而无指力,其力不能深透;只有指力而无弹力,易致局部损伤。因此,须指力与弹力结合,方能刚柔并济,恰到好处。

  点法有轻、中、重之分。轻叩只运用腕部的弹力,属弱刺激,作用偏于补,多用于小儿、妇女或年老体弱患者。中叩需运用肘部的弹力,属中刺激,平补平泻。重叩要运用肩部的弹力,强刺激,作用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质强壮及临床表现为“实证”的患者。

  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运用点法时,应掌握频率的快慢和位置的始终如一,不然会影响治疗效果。

  2.按法,其余四指伸张或扶持于所按部位的旁侧。操作时,拇指端在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指端不要在按的穴位上滑动或移位,否则易擦伤皮肤,属强刺激手法。

  3.拍法、无名指、小指并扰微屈,拇指与食指第二关节靠拢,虚掌拍打,以指腹、大小鱼际触及被拍打部位的皮肤。操作时,以肘关节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配合,手掌上下起落拍打。切忌腕关节活动范围过大,以免手掌接触时用力不均。

  4.掐法,在穴位上进行爪切,只适用于手指、足趾甲根和指、趾关节部。

  操作时,一手握紧患者应掐部位的腕、踝关节,以防止肢体移动,另一手捏起肢端,对准穴位进行爪切。

  掐法的轻重、频率应视患者的病情而定。爪切时力量不宜过重,避免掐伤皮肤。

  5.叩法,指尖靠拢。操作时以手腕带动肩、肘部、叩击选定的经络、穴位。

  此法与点法一样,要求指力与弹力相结合,达到既不损伤组织,又有满意效果,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叩法分指尖叩法和指腹叩法两种,多为重手法;指腹叩法与穴位接触面是指腹,多为轻手法。

  6.捶法,将大拇指端置于食指内下方,以小鱼际外侧面接触穴位。操作时应沉肩、垂肘、悬腕,以腕关节为活动中心,根据轻重刺激的不同要求进行捶打,使病人既感到一定的力度,又柔和轻快。

  7.旋转法,健腿伸直在下,患腿屈曲在上,医者站于患者腹侧。一手按住肩部,前臂靠患肩,向后推,一手按住髂部,肘部压患髋,向前拉。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轻轻地摇动腰部,待推拉到最大幅度时,突然用巧劲迅速用力推拉一下,听到腰骶部“喀嗒”响声即可;如未闻声响,则双手改变位置,以同样手法,向相反方向再重复一次。

  「适应证」

  本疗法对脊髓灰质炎、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有较好疗效,尤对急性腰扭伤、小关节紊乱效果显著。

  一、急性腰扭伤

  1.准备手法、趾甲根3~5遍,再以轻点法自上而下点下肢2、5、6三条刺激线2~3遍。

  2.治疗手法、腰眼、棘中、臀外、阳下等穴,施行按法、叩法3~ 5遍,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耐受强度,采取较强的手法。

  3.缓和手法2、5、6三条刺激线2~3遍。

  二、小关节紊乱

  1.准备手法、趾甲根3~5遍,再以轻点法点下肢2、5、6三条刺激线2~3遍。

  2.治疗手法、腰眼、棘中、臀外、阳下等穴,采用较强的手法,施行按法、叩法治疗。亦可采用侧卧旋转法治疗。

  3.缓和手法,结束全部治疗过程。

  三、脊髓灰质炎

  1.准备手法、趾关节3~5遍。

  2.治疗手法1、2、4、5、7条为主。

  在下肢腰眼、臀外、委上、委中、腓下、沟中、阴陵泉、麻筋等穴中选酸麻反应敏感的穴位,施行按法3~5遍,一般以有麻热感为好。

  3.缓和手法1、2、4、5、7条,各2~3遍。

  四、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

  1.准备手法、趾甲根、指关节、趾关节5~10遍。

  2.治疗手法、垂根、颈后、听宫、风池、人迎等穴,以重手法叩打颈胸椎两侧刺激线3~5遍,然后自上而下按压2~3遍,再叩打头部两侧。

  3.缓和手法1、第2侧线自颈部向骶部顺序拍打2~3遍。

  「禁忌症」

  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点穴治疗后患者往往在施术部位有酸、胀、麻、热、抽动感,此为正常现象。

  2.临床上有个别患者经点穴治疗后症状暂时加重,一般3~4天后即可消失。病情随之好转,应告知患者,不必顾虑。

  3.治疗时,如因患者体质较弱或医者手法过重,而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症,应及时处理,一般按压水沟穴,掐手指、足趾根后即能迅速恢复。

  4.在运用手法时,应按照轻→重→轻的原则,手法不宜过重,以防造成骨折

  「按语」

  本疗法对患者来说,无痛苦,无损伤,效果好;对医者来说,不需任何设备条件,手法简单,易于掌握。故为治疗急性腰肌劳损小关节紊乱等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编辑 xyw)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