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
发布时间: 2022-11-19

  [药 名]

  [拼 音] HAITONGPI

  [来 源]。

  [功 效],通经络,杀虫。

  [主 治],痢疾,牙痛,疥癣。

  [性味归经],平。①《海药本草》 “味苦,温,无毒。”②《开宝本草》 “味苦,平,无毒。”③《本草经疏》 “味苦辛。”

  入肝、脾经。①《本草经疏》 “入足太阴、阳明经。”②《本草求真》 “专入肝。”

  [用法用量],2~4钱;或浸酒。外用。

  [用药忌宜]。①《本草经疏》 “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②《本草汇言》 “痢疾、赤口良、痹盟谐证非关风湿者不宜用。”③《得踢本草》 “血少火炽者禁用。”

  

  [别 名]、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外草药》)

  [处方名]、丁桐皮

  [商品名]、刺桐皮、钉桐皮,以皮薄而宽长、钉刺多者为佳。

  [药用部位](刺桐叶)、花(剩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广西除用干皮外,其根皮亦同等人药。在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 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s.的树皮作海桐皮使用。参见" 刺揪树皮" 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药材主产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而以春季较易剥取。将树砍伐剥取干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晒干。

  [拉丁名] Erytnrina variegata L.var. orientalis(L.) Merr.

  [炮制方法],洗净泥屑,切成小块,晒干。

  [考 证]《开宝本草 》。《广州植物志》 “刺桐,印度人有用(树皮)以退热及治胆病的。”

  [生药材鉴定],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厘米,厚约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形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r闻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以皮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Erythraline)、氨基酸和有机酸。种子含油,油中含饱和有机酸36.7 %和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3%,另含下筋刺桐碱(HyPapbo-rine)。

(编辑 xyw)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