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 上海试点顶层设计先行
发布时间: 2016-01-28
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上海一直在积极推进养老床位建设,目前全市超过11万张的养老床位,就是多年来持续不断建设的成果。而人们的现实感觉却是,养老问题很纠结。家里如果有老人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辗转托人挤破脑袋结果可能还是 一床难求。不知不觉间,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可家门口却找不到养老机构。近年来,周边学校多了,医院也大了,相比之下,养老设施的跟进速度慢了。我们一定能够把上海的老年人服务好。面对全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上海市领导对全市人民表达了温暖的心声和明确的决心。直面全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严峻事实,市委去年把养老问题列为重要调研课题,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广泛调查。一份关于上海养老问题的顶层设计框架《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深度老龄化逼出重点调研课题,上海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整体考虑养老问题的时候了上海是全国范围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已经深度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上海城市人口的深度老龄化现状,一方面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基本上已经成为老年人口,双独家庭面临着负担四位老人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在于因为医疗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以致于未富先老、未富先寿等现象早早到来。在上海试点顶层设计之前,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口的预期寿命,2012年为82.41岁;2013年已达82.47岁,其中男性80.19岁,女性84.79岁。由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上海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长寿城市特征愈发明显,80岁以上高龄人口也在稳步增加,活到100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00岁及以上老人有1407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1051人。预计2025年左右,本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或超600万,上海将进入养老压力最大时期。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上海养老机构床位 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思政分析,一方面,上海养老机构总体床位数量不足,养老院床位紧张;另一方面,近年来,本市在养老机构床位的建设推进上一直在不断努力,远郊新建了不少养老院,但结构性矛盾还是很难解决,结果就是市中心一床难求、远郊地区存在一定比例床位空置。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区,不仅人口居住密度高,而且老年人口集中,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上海的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全社会全盘考虑统筹设计的地步。 上海试点顶层设计,《实施意见》明确从上海深度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