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家门口养老者上保险
发布时间: 2016-04-08

太和养老网讯:10月14日上午9时30分,一场开标会在汉口市民之家举行。这是武汉市民政局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场地人身意外保险采购,首次进行的公开招投标,投保总额为100.34万元。

今后,社区老年人在此类场所发生摔倒等意外伤害,将由中标的一家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保障,个人最高赔付3万元,或个人最高医疗赔付3000元。

在全国,仅上海、宁波等数座城市推行了这一做法。

截至去年年底,武汉市有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中心(站)和农村互助式照料中心共计346家,一年中为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了数百万人次的各类养老服务。

【受益】

来社区探亲老人在养老站出意外也可获赔

“这次是首次进行公开招投标,去年我们搞了试点,用的方式是竞争性谈判。”昨日,参与了此次招标的武汉市民政局福利和慈善事业处的陈岚介绍说,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透明度,“今年的受益人群更大”。

去年8月,武汉进行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场地人身意外保险采购试点时,全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中心(站)和新城区的农村互助式照料中心总共191家,而到去年年底提高到346家,几乎翻了一倍。

这些养老中心主要提供日间托老、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以及上门服务、代买米油服务等。粗略计算,平均一家社区养老中心每天接待老人20人次,所有养老中心一年下来就高达252万人次。“哪怕实际发生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也需要商业保险提供保障。这次招标就是对这346家站点提供商业保险保障,只要是社区60岁及以上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中心发生意外伤害,都可以获得保险理赔。”陈岚举例说,社区年轻居民家的老人来探亲,在养老中心发生意外,也在理赔之列。“这种保险其实是一种场地责任保险。”陈岚说,由于社区养老中心只是养老设施所在地,没有法人资格,其所在的区级民政部门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因此当老人在社区养老场所出现意外后,该场所应在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案,同时向区民政部门报告,区民政部门有责任督促保险公司及时勘验调查,及时作出赔付。而保险公司只要核对该场所确实在目录范围的,应迅速进入查勘、理赔程序。

按照此次招标书的要求,在申请给付手续完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给付保险金。“赔款将在经区民政部门核查确认后,给付到受伤害者本人或相关受益人。”陈岚说。

保险期限从今年8月1日零时算起,保障到明年12月31日24时,总计17个月。个人最高可赔付3万元,如仅出现骨折等伤害,医疗赔付最高为3000元。

【影响】

将养老站风险转嫁第三方

给社区工作者减负

对这一新做法,武昌东亭社区书记王学丽感受颇深。东亭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中心建于2012年。建设之初设了7张床位,当时不少人因担心老人在中心睡觉出现意外,社区的资金并不多,担心难以承担责任,最后撤了4张床位,只留下3张供极少数老年人休息。

去年8月,该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中心被纳入购买场地意外伤害保险试点,今年又纳入公开招标网点。王学丽高兴地说,社区养老中心经常有老人碰到、磕到等小事发生,“以前出现这种事只能以私下协商的办法解决,现在不一样,有了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负责,这就是给社区工作者减负”。社区群干再也不用畏畏缩缩地工作,对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工作的推动也更为积极。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曼教授表示,老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容易发生意外,一旦发生意外养老机构难以承受,现在有机构来承担这个意外风险,将养老机构的风险转嫁给第三方,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机制,这也是养老机构迈入市场化道路的重要一步。

【观察】

规划到年底新增100家养老站

实际建设不乐观

据介绍,这项保险的政府采购,纳入了武汉市区两级财政预算。今年跟去年试点不同的是,去年按12个月191个场所每个投保2000元,投保总额为38.2万元;而今年按照17个月投保,346个场所每家投保2900元,投保总额大幅提高到100.34万元,由武汉市区两级财政各出一半。

而到今年年底或明年1月,财政部门还需增拨预算。因为届时,有约100家新建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中心(站)和农村互助式照料中心也要进行此类保险采购的公开招标,这批采购的保险期限将到明年底。“对后年的保险招标,准备将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场地人身意外保险采购,和两家市级养老院的床位意外险打包向商业养老机构招标。这样减少招标成本,避免一年多次招标。”陈岚说,到时将与中标的保险公司一次签约三四年,以保证保险标准的延续性。

据公开数据,到去年年底,武汉市备案的社区总量为1117个,而同期建成开放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中心(站)和农村互助式照料中心为346家,其中农村照料中心为41家。看起来,武汉市社区养老设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空间理论上存在。但实际建设情况并不乐观。”陈岚说,就在前一天,武汉召开了全市养老机构建设交流会,会上来自东西湖区和江夏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均抱怨说,他们各有一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意外遇阻,无法开工建设,其中一项原因是“新建小区多是年轻人,他们不愿在家门口看到养老设施,觉得那里将常有老人离世,有些瘆人”。

陈岚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目前的尴尬是,老城区改造成的小区年代较久,很难为新建社区养老中心腾挪出空间,另一方面一些新建小区居民或因上述心理,或认为小区建养老设施是“侵占了小区公共空间”,导致社区养老中心建设难,也因此,目前规划到年底新建成100家社区养老中心,还有一定的变数,“其实,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应该是小区建设必须配套的硬件,这方面政府还应出台硬性规定,在小区规划及项目竣工验收环节予以把关”。

对此,赵曼教授也表示,因结构问题,老城区老人多,人口密度大,但获得的空地少,而新城区新建小区老人占比少,配套养老设施如何建设,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协同努力,下大气力解决。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