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也许拼实力,有钱没钱各滋味
发布时间: 2016-05-17

太和养老网讯: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养老也是如此。

“父亲只有2000元退休金,母亲只有1500元,自己的工资只能维持平日家庭生活的开支。公办养老院已没有了床位,民办的我们住不起。”上海市民张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记者了解到,像张女士这样苦于家中老人无处安身的居民还不少。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共有养老机构600多家,但一床难求现象仍然存在。养老问题愈来愈棘手,就目前养老机构的发展来说,远远跟不上老龄化加快的速度。

等待入住老人排到10年后

储女士到上海市中心一家公办福利院为年近九旬的母亲报了名,可是等了近3年也没有轮到入住,无奈的她只得把老人送进郊区的民办养老院。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这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养老要就近,最好是公办”。于是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心城区、公办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郊区、民办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闵行、普陀等区级公办养老院收费低廉,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后。

与中心城区、公办机构情况相反,在市郊、民办机构的床位大量空置。几年前,张先生在松江区把一所闲置的卫生院改建成拥有300张床位的养老院,还拿到一笔政府扶持资金。但开业后一年多,入住率还不到三成。而那些服务设施堪称一流的高端养老机构,其高额的费用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据中美合资凯健国际老年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月一万五千元的价格不是所有的家庭能承受得起的,真正入住的不多。”

护理人员紧缺入院存在壁垒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中明确指出,政府投资举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现实却是,这类需要特别关照的老年群体被多数公办养老机构拒之门外。“老年痴呆、传染病、精神病老人一概不接收。”上海医院协会顾问金其林说,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75%有两种以上疾病,缺乏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老人根本不敢入住。同时,出于风险控制和成本考虑,许多养老机构也只愿接收健康老人,对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则敬而远之。

记者走访多家养老院了解到,绝大部分护工并不具备护理专业背景,多数是通过几天培训就上岗。而医护团队的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平均一家机构仅有一至两名医生,医生所做的仅仅是帮助老人测量血压、配药等基本事务,如果老人突发疾病只能送到医院去。

一位养老院院长表示,养老院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涉及到的法律纠纷风险很大,“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养老出现的问题进行鉴定的法律法规,只能参照医疗事故法或者交通事故法,使得院方跟家属沟通要耗费很大的心力和成本”。

“冷热不均”难题如何破解

据了解,上海正在酝酿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课题组成员,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曾主持设计过一套《老年照护登记评估要求》,该标准依据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作为评估工具。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用这套评估标准来界定,明确老人应该享受什么类型的服务、获得什么照护等级,来予以相应的贴补。”陈方介绍,闵行区已开始实施这套标准,重新整合全区各类养老资源。有关部门要更多考虑怎么为老人提供补贴,而不只是简单地造床位。把床位问题更多交给市场,反而可能改变冷热不均的情况。

上海市老年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表示:“关于经济补贴,靠政府部门的单方面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要合理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家的支持来弥补机构本身的资金短缺问题,养老机构的规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上海市政协委员蔡慰慰提出,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予以政策制度支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按月补贴。“现有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差异很大,制度上完全套用公办养老机构是不合理的。因此,希望能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将其完善和细化”。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