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社会化养老的探索和思考
发布时间: 2016-05-17

太和养老网讯:随着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党委政府把老龄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养老事业也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民生工作中核心工作之一。就温州来说,陈一新书记、陈金彪市长多次亲自部署研究养老工作,起到很好示范带头作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陈浩近日在市民政局调研和党外人士专项考察协商养老服务业试点工作指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要做到实和新,要考虑到温州实际需求,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社会化养老就是非常符合温州实际和市民需求很好改革方向。
  政府和领导重视了,对推动温州养老事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这次,温州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牵头调研组和民政部委托社会化养老课题组,专门从温州民间资本、民间组织能力角度(为了突出温州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间组织“三民”特色,文章提到社会组织统一使用民间组织),关注温州社会化养老。
  一、社会化养老和温州实际需求
  围绕民政部和浙江省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要求,以及温州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1、社会化养老界定。有专家指出,所谓社会化养老,是指由政府主导,以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为主体共同参与,为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与家庭养老相对应。
  2、社会化养老是温州区域养老服务必然选择。推进社会化养老,让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存在困难老人通过社会化养老途径来解决,需要观念上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独生子女浪潮冲击下不断趋于弱化,社会流动性增强、竞争压力加大、代际间情感纽带松弛,养老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温州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既有现实意义,也是温州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治理必然选择。温州城市情况与其他城市有天然的不同,国有经济投入不足,以及公共财政在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养老也是无奈选择。民营经济活跃和温州人特有市场经济灵敏度,让无奈选择成为温州市场经济特有活跃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温州社会化养老主要是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投资主体。养老机构建设去国有化,让民间资本充分进入到养老机构建设;二是运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养老机构运营,让专业化社会组织或社工团队参与、主导。
  3、温州社会化养老的现状。截至6月底,温州市共有养老机构405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30家;共有养老床位46190张,其中,民办床位33524张,护理型床位12963张。已建成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792家,到2014年底计划新增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709家。温州市本级目前没有一所上规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样,我市登记在册社会组织7082家,其中涉老类和提供养老服务社会组织600多家,备案涉老类社区社会组织3300多家。
  (1)、投资主体社会化。投资主体社会化,就是鼓励温州民间资本充分进入养老机构建设领域。今年温州市18个高档次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落地,都是属于社会化养老范畴:其中2个竣工,10个在建,6个完成立项,总投资达30亿元,计划新增床位数约7000张。温州市亚太老人公寓成功利用“退二进三”政策变更闲置厂房使用功能兴办养老机构,目前已投入使用;5家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住宅用房安置指标,村集体资金投入建设农村养老机构,分别位于鹿城、乐清和永嘉,目前均在建。市福利中心二期社会养老院项目、乐清市余霞乐园项目、苍南县天伦敬亲项目、永嘉县云岚养生健康项目等7家民资介入的大型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分别采用BT、BOT等不同形式顺利落地,总投资达32.7亿元,计划建成养老床位约8307张。
  (2)、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营主体社会化,就是鼓励民间组织积极承担并成为温州养老事业的骨干力量。坚持公办、社会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化试点,实现互利双赢。目前,龙湾、瓯海、瑞安、乐清、永嘉等地的多家敬老院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机构,在保障政府托底集中供养对象外,接收社会老人,实现了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各地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目前都是是社区老龄协会以及其他社区社会组织运营。
  二、温州社会化养老存在的问题:
  温州社会化养老已经探索30多年,与温州民间资本、民间组织发展息息相关,他们也是互为依存,互为融合,互为影响。温州社会化养老形成自己固有特色,同样受其制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温州民间资本功利性问题。民间资本最大特征就是趋利性,温州情况尤为突出。最近几年,温州一直传6000亿民间资本,炒房团、炒煤团等风起云涌。民办养老、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机构被认为是资本投资回报相当高行业。事实上,实际投资回报和套现,与专家们预测差距很大。养老机构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回收周期长、盈利率较低、经营困难多,存在很大风险。
  2、温州民间组织能力不足问题。民间组织尤其是涉老民间组织规模偏小、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欠缺,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养老机构消防不合格。除了重新选址外,基本上无法完成整改,导致我市民办养老机构逐年萎缩。
  3、温州社会资产属性问题以及扶持政策设计、落实问题。虽然地方党委政府文件有对社会资产属性有规定,但民间资金还在观望。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制定也存在部门参与不全问题和部门执行有偏差,导致很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比如水、电、气等优惠政策优惠政策难以落地执行。民办养老机构取得用地仍存有一定困难,等等。
  三、温州社会化养老对策和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温州正在打造升级版的温州社会化养老模式。
  1、健全政府主导机制,完善社会化养老工作体系。规划上要体现超前合理。继续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有预见性地安排财政预算资金和各类养老设施的兴建计划。要切实抓好土地规划和储备,为养老床位建设预留一部分土地。在大型居住区、经济适用房的建造和旧城区改造中,要按照类似学校公建配套要求规划、布局和建设养老设施。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建设一个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导管理试验基地;二是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三是建设一批养老综合体示范基地;四是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五是建议成立温州市民政投资有限公司,类似温州体育、卫生、教育等投资公司,或者养老事业基金会,发挥国有经济带头作用,参与到混合经济模式养老投资,以及涉老类民间组织培育扶持。
  2、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社会化养老运作模式。继续深化完善社会养老省市文件政策。完善“退二进三”和土地使用政策,尤其是村集体所有土地,确保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用地供应。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渠道筹集养老业资金,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满足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鼓励更多信贷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积极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明确养老机构资产所有权和投资权益,落实养老机构民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
  3、健全联动共建机制,营造社会化养老环境氛围。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养老事业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探索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有效整合社区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医养融合机构的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失能的居家养老管理系统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4、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社会化养老质量水平。建议依托温州大学城,借助温州医科大学力量,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职业技术学院。或者与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合作,更体现专业性。然后,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从业鼓励政策,建立入职奖励制度,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打通“公办”与“民办”人才身份渠道,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在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之间有序流转,并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和开发公益性下一步。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