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养老院院长的“三烦”
发布时间: 2022-03-17

民办养老院院长的“三烦”

 

  青岛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初,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6.7万,占总人口的16.65%;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21.6万,占总人口的2.84%。

  在老龄人口日益庞大的背景下,和公办养老机构一起,民办养老机构承担起了照顾老年人起居生活的重任。但背负着“盈利性”和“福利性”双重责任,青岛民办养老机构大都举步维艰。日前,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一位民办养老院院长向记者诉说的烦恼和期盼,颇具有代表性,希冀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你不是戒烟了吗? ”一位来看望老人的家属问。

  “戒不了,烦心事那么多。 ”郭盛刚说。

  这位经营了3年半老年公寓的院长,此刻正愁眉不展,手里的香烟已经燃了一大半。 11月20日上午,在X老年公寓大厅里,老郭对记者聊起了他的烦心事。

  烦恼一:

  招聘护理员特难

  老郭干过医院院长,在政府卫生部门待过,2007年他开办了一家老年公寓。因为服务周到,入住的老人慢慢得多了起来,从20几位,到50多位,一直到现在住了146位老人。老人多了,护理员严重短缺成了他的心病。 “现在一共23个,有证的更少,除了一个护士长,就剩下我了。 ”老郭说。

  1300块基本工资、买保险、解决工作餐,老郭给出的待遇在养老机构里已不算低了,但即使这样,还是招不到人。“其实,不光我这里招不到人,其他养老院也是如此。”他说,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是主要原因。

  养老护理员要伺候老人吃喝拉撒,很多老人完全不能自理,喂饭、洗漱、翻身、大小便都要靠护理员来帮助。 “这活儿一般人干不了,本地也很少有人能吃得了这苦,但又不敢招农村人。”老郭说,很多家属觉得农村人不大讲卫生,护理得也不细心,入住前都要先问护理员是哪里人,知道不是农村人才肯住下。

  和其他养老院一样,老郭的养老公寓护理员都是“4050”人员,她们有伺候老人的经历,孩子也已长大成人,生存压力相对小些,再加上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因此选择了这份 “苦差事”。因为人手经常不够,老郭第一年很少回家,在公寓帮忙照顾老人,现在他还兼着医生的老本行,老人有些小病小痛,他都亲自上阵帮着诊断治疗,偶尔做些心理医生的工作,陪抑郁的老人聊聊家常。

  “保姆也冲击了养老护理员市场,一是很多人宁愿去做保姆,工资能拿1800多块,还管吃住;二是家属也觉得给老人雇保姆有面子。 ”老郭分析道。

  “人都招不到,还谈什么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 ”老郭颇有些无奈。

  烦恼二:

  得不到太多政策扶持

  对老郭的这家民营养老机构来说,政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显得更为重要。 “养老院具有福利特点,虽然我们是盈利性质的,但也算掏钱在帮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相关部门在政策扶持上有点不给力。 ”老郭说。

  据了解,老郭的养老公寓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因此享受了免税的优惠政策,然而在开销较大的电费、暖气等方面却享受不到优惠和补贴。

  老郭以电费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现在他的养老公寓是按照非居民性质收费,大约8毛5一度,居民用电是5毛5一度,这样每用一度电就要多交3毛3,上月电费用了5000块。如果按照居民用电来缴纳,就能少花近2000块。

  比起电费,取暖问题更让老郭头疼。因为所在的小区前几年没建换热站,之前都是烧锅炉给老人取暖。“烧煤有黑烟,环保局去年曾经以污染环境为名罚了我5000块钱,并告知今年再烧至少罚5万。 ”老郭说。

  今年小区的换热站建成了,但老郭的公寓偏不在覆盖范围内,等另一个换热站建成还得到明年1月份。 “又怕挨罚,只得狠狠心投下10万块钱买空调。 ”老郭指着大厅里的一台5匹空调对记者说,买了40台,大厅装5匹和3匹,老人的房间里装的悬挂式的,这个月17日刚安装完毕。

  “不是我不想通暖,实在是等不到明年了,况且按照我的供暖面积,初装费起码要投40万,这些钱政府一分也不给补贴的。 ”老郭很无奈,40台空调的用电量成了他的固定开支。 “为了能省点钱,征求老人们同意后,现在公寓空调每天都定时开,早上4点到9点,下午3点开到晚上10点。这几天还不是太冷,老人们都很理解。 ”他说。

  “在民营养老院重大项目投入上,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给点相应的支持,让我们也感受到温暖?”老郭对记者说道。“还有,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见领导们去公立养老机构慰问,啥时候也能到我们这转转。 ”

  烦恼三:

  意外伤害纠纷很累心

  “幼儿园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身体强,养老院的老人是一天比一天身体差。 ”老郭又点了一支烟:“护理员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一个老人,老人难免出现磕磕碰碰,但一磕碰就可能是骨折。有时候也不完全是护理员的责任,比方说,护理员伺候老人躺下了,刚出门老人就偷偷起来下了床。 ”

  为了减少老人的意外伤害,老郭经常训导护理员要勤快、耐心、注意细节,他还计划给老人都投上保险,但跟保险公司接触后发现对方都不愿意合作,只能作罢。对一些高龄老人,他让护理员密切关注,“对于一些潜在的疾病,必须提前发现,一旦出现异常,马上和家属联系,让家属决定医疗方案。要早定性,提前给家属打好预防针。”他解释说。

  “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家属又坚持诉诸法律的话,老年公寓就成了弱势群体。 ”老郭抱怨道。 “有时候让家属赖上了,一年就等于白干了。 ”

  “每次打官司,都特别累心。 ”老郭说。

  “当然,这种官司出现的几率并不大,大多数老人对我们的工作都很理解。 ”他说,很多老人住在这里很舒心,护理员也把老人们当父母来对待,有的家属看望得不勤,护理员会从家里带水果来给老人吃,很多老人还争着认老郭做干儿子。

  “有时他们会因为争东西而吵起来,都是些老小孩嘛。 ”老郭笑了笑。

  ■上图:老郭与养老院老人一起聊天。

  陆 波 摄

  这个“家”期盼更温暖

  陆 波

  在采访中,一位老大妈拉住记者的手,断断续续讲起她在老年公寓3年经历的片段。 “老伴过世后,儿女曾想把我接回家,但我在这住惯了,不想回去。 ”说着说着,老大妈忽然变得像个“老小孩”:“还有个原因,就是自己嘴馋,这儿的伙食好,花样多。 ”

  临走了,老大妈告诉记者,现在取暖是她最大的心病,请媒体能帮着给反映反映。老人的这个“请求”,记者不敢忘记。

  冬天的暖气热不热、护理员的服务态度好不好、食堂的菜谱里有没有饺子……这些小细节都是老人选择养老院的标准,也是影响老人们入住后生活质量的关键。在辛劳了大半辈子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选择离开了家,于是,养老院就成了他们的“家”。

  “家”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温馨的,养老机构的经营现状左右着老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政府的每个扶持政策又会通过养老机构间接惠及到了老人身上。护理员的培养、培训抓好了,老人们每天就能得到贴心的照顾;相关部门的补贴到位了,老人的暖气、空调就能更热乎;养老、医疗保险和赔偿法律齐全了,老人们在打牌搓麻将的时候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相信这些都做好后,这个温暖的“家”会有更多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