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有近4万老人预约遗嘱登记
发布时间: 2022-03-17

      尽管正快速步入老龄社会的京城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可如何分配老人身后的财产问题,已成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如今,为了避免留下“家庭战争”的导火索,生前留下遗嘱正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来自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本市已有近4万老人预约遗嘱登记,大部分办理遗嘱预约的老人在70岁以上,其中绝大多数遗嘱内容涉及房产分配,也有捐献眼角膜、要求丧事从简等特殊要求的。


      现 场


      老人排队等待遗嘱登记


      昨天上午,西郊民巷内的中华遗嘱库第一登记中心门口摆放了一排座椅,供等待办理遗嘱登记的老人休息。不到10点钟,座椅上已经坐满了排队的老人,有一名志愿者在为老人们提供咨询服务。


      登记中心门口贴着办理遗嘱登记的流程图,一位带着老花镜的大妈几乎把脸贴到了墙上,逐字阅读着。志愿者走过来问:“大妈您哪儿不明白,我可以给您解释。”大妈左右瞧瞧,低声对志愿者说:“我想把房子留给小儿子,其他孩子要是知道了不养我怎么办?”志愿者笑笑表示,“我只能给您解释办理流程的问题,但立遗嘱是您个人的权利,具体情况您可以向我们的法律专家咨询。”


      这些彼此并不相识的老人,在等待过程中还不时交流着各自家庭的情况。两位头发斑白的老太聊了会儿天儿,已经颤巍巍地把手握在了一起,互相鼓励着:“咱们都是背着闺女儿子过来的,可不能让他们知道。”“哎,提前立遗嘱,就是怕将来他们打架。要是他们现在知道房子怎么分了,可能立马就能打起来。”


      据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早上没开门时就有很多老人在门外排队等候。有的老人甚至从房山、门头沟、延庆等地,跋涉四五个小时、换五六趟公交车才赶过来。大部分老人准备的遗嘱内容都涉及房产分配,也有要进行遗体捐献、或者要求丧事从简的。


      22种遗嘱范本可供选择


      在登记中心内,几位老人正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填写表格。这所临街的老房子面积很小,还被分出了法律咨询、医疗检查、现场录像等几个房间。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发现导致办理遗嘱登记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老人所订立的遗嘱形式不符合法律要求。为此,中华遗嘱库推出了22种遗嘱范本,配合使用遗嘱范本自动适用软件,可以为90%以上的老人一次性出具遗嘱草稿。


      中华遗嘱库的登记系统已经植入了遗嘱范本自动适用软件,可以自动从遗嘱库登记系统中调取与老人所匹配的遗嘱范本,一次性打印出符合老人意愿的遗嘱草稿。遗嘱范本中还附加有各种防范性条款,老人核对遗嘱草稿无误后,可当场办理自书遗嘱或录音遗嘱登记。


      案 例


      退休教师立遗嘱:为了顺利捐献眼角膜


      “女儿如果不同意我捐眼角膜,就把遗产给女婿。”65岁的梁女士向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作出这样的表述。


      梁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六七年前,她萌生了捐献眼角膜给贫困地区学生的心愿,但女儿女婿都明确表示反对。


      梁女士曾到同仁医院表达登记捐献眼角膜的希望,但医生当时告诉她,需要家属同意签字。梁女士的老伴已去世,而女儿坚决不肯签字。


      “我理解她的心思,不愿意给我的遗体动刀,但捐眼角膜是我的愿望,我已经想好了。”从报纸上得知中华遗嘱库成立的消息后,梁女士便萌生了立遗嘱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她在遗嘱中申明,希望女儿女婿承认遗嘱的效力,并且配合医院,同意她做眼角膜捐献登记。在这个前提之下,女儿才可继承她的遗产。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梁女士在遗嘱中提及,如果女儿不遵遗嘱,她将把一部分遗产赠与女婿。这实际上对女儿来说并没有实质的损害,因为那部分遗产仍属于女儿女婿的共同财产。老人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女儿一点压力,希望能够理解她的真实想法。


      80后单身妈妈:欲用遗嘱保护房产


      “把遗产给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今年32岁的李瑾(化名)近日向中华遗嘱库提出申请,想立遗嘱将自己价值三四百万元的房产留给自己的父母和儿子。


      李瑾告诉记者,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目前与父母和年幼的儿子生活在一起。提及前夫,她很难说是恨是怨,只是不希望他有机会得到她现在的财产。“天有不测风云,虽然我很年轻,但如果有意外的话,我前夫就有可能染指我留给儿子的财产”。


李瑾说,她从事人寿保险工作多年,接触过不少意外事件,渐渐的,她对于人的生死也有了一种超脱的想法。“我们中国人总是避讳谈这件事,但实际上这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也希望我立的遗嘱永远不会派上用场,但还是有一份比较保险”。


      陈凯主任表示,他已经接受了李瑾的咨询,但因为目前遗嘱库只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所以暂时还不能受理她的申请。陈凯透露,中华遗嘱库正在摸索一种与社会单位共建的方式,未来可由社会单位向未满60岁的申请人提供服务,然后收取一定费用,并将其中部分收入转捐于中华遗嘱库。


      95岁老太:谁照顾我把房子给谁


      陈凯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目前来立遗嘱的老人绝大部分为70多岁,最高龄的是100岁的老人,也有不满60岁就预约的老人。


      今年60岁的王瑛(化名)告诉记者,她于不久前和95岁的老母亲一起在中华遗嘱库办理了遗嘱登记手续。“老太太立遗嘱就是担心房子有纠纷。”王瑛说,她是返城知青,一直同父母一起生活,照顾父母的责任也主要由她承担。哥哥姐姐成家后都在外面买了房,而她在数年前也出资买下了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单位分配房,但房产证上还是写着父亲的名字。


      王瑛表示,父亲几年前已经去世,没有留下遗嘱,现在只剩下九旬的老母亲。本来一家非常和睦,但现在房价比当年买房时不知涨了多少倍,哥哥姐姐难免不对父母的房产如何分配产生想法。


      “我妈妈也是总在电视上看到儿女为了争夺房产打得不可开交,就想提前把房子分清楚,谁一直照顾她,就把自己那部分房产给谁”。王瑛说,母亲已经立下遗嘱,把她那部分房产赠与自己。而按照法律规定,父亲那部分房产哥哥姐姐还要享有一部分继承权。未来,她准备以货币形式给予哥哥姐姐补偿。王瑛坦言,母亲到中华遗嘱库立遗嘱,哥哥姐姐并不知情,但老人在立遗嘱过程中全部独立完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