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进入老年型社会,户籍新政利于缓解老龄化压力
发布时间: 2022-11-18




  户籍新政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压力

  2017年末,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7.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1.17%,西安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昨日,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西安老龄化呈逐年提高。而户籍新政实施效果显著,年轻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老龄化压力,将为我市研究制定老龄化政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老龄化程度逐年提高,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到11.17%

  人口老龄化在国际上的界定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西安市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于201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西安市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为71.63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了23.66万人,增长了49.33%,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6%,比“五普”提高了1.99个百分点。
  2010-2017年,西安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攀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均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2017年,西安市老年人口为107.42万人,较2010年“六普”增加35.79万人,年均增长5.1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1.17%,较2010年“六普”提高2.7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预示着社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人口老龄化将给西安市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老龄化地域差距明显,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等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安市各区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新城区老龄化程度最高,为11.99%,雁塔区老龄化程度最低,为5.54%,前者比后者高6.45个百分点;城三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的老龄化比重排在前三位,均超过11%,这三个区因为老社区较多,西安本地居民较多,老龄人口相对较多;雁塔区、未央区、长安区老龄化程度排在后三位,且均低于7%,这与这三个地区高校较多,年轻人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老龄人口比重有关;“四县”中,蓝田老龄化程度达到9.52%,居第四位。从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两次普查数据对比来看,全市各区县老龄化程度均有所提高,周至县提升幅度最大,提升了3.63个百分点,而未央区提升幅度最小,仅提高0.59个百分点。
  据统计部门分析,西安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全国的整体趋势是高度一致的,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时,西安的人均生产总值尚不到1000美元(38357元/人),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未来老年人口增速趋缓,户籍新政让年轻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出生人口数量大大减少,使得西安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自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增速始终是高于总人口增速,但差距(老年人口增速/总人口增速)越来越小,从2011年老年人口增速是总人口增速的15.1倍到2017年降为1.3倍,说明老年人口增速正逐渐放缓。
  户籍新政实施,年轻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效果显著。2017年3月1日,被称为西安市“史上最宽松”户籍准入新政策正式落地。新政实施以来,新落户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其中人才引进、大专以上的学历落户人员占学历新落户总人口的60%以上。新增的外来人口中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其中15-64岁外来人口比重高达85.2%,65岁以上外来人口比重仅为3.1%。尽管“十三五”期间全市老年人口总量会呈增长态势,但是由于非老年人口增长更快,从而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长会趋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市老龄化压力。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