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地方两会养老“好声音”精彩回放
发布时间: 2022-11-18


  编者按:1月,除山东省外,30个省区市2019年省级两会相继举行。2月19日,伴随着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闭幕,2019年全国地方两会宣告结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各地要交出令人满意的时代答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福祉。“养老”作为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历年来都是“两会”高频词。今年地方两会上,有关“养老”地方政府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2018年,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新建养老服务驿站182家。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津贴补贴制度,将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范围从65岁以上扩展到60岁以上。
  2019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鼓励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推进医养结合,健全“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差异化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政策,新建150家养老服务驿站。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

  2019年,要以大健康养老理念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城乡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开展老年助餐试点,为高龄和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助餐补助。新建一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推进市第三老年公寓投入使用,推动区级公办养老院公建民营,增加托底养老床位数量,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提高医养结合覆盖面。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高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建立医疗、预防、养老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

  促进商贸流通、医疗健康、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推进医养结合,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完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过去五年,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床位新增4.9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100家,329.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
  未来五年,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体育公共信息等惠民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改造40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养老服务力度

  2019年要加大养老服务力度。新建15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护理型养老床位2.5万张,为140万居家养老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为6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次基本健康体检服务。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养老护理体系建设

  2018年,城乡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2019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教育、育幼、养老、医疗、体育等服务业。加快养老护理体系建设,城市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达60%。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护理能力。

  广西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2019年,深入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抓好国家级“医养结合”、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等试点。争创国家级健康养老服务业示范区,创建一批自治区级养生养老小镇。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2019年,做好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保障工作。加快发展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医养结合,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城镇困难职工、失独失能老人、残疾人关爱保护,农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45%。建设城乡养老机构设施500个。

  新疆政府工作报告:完善养老护理体系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继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设施。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城市养老难问题。持续推进“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作,提高供养水平和管理服务质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