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开启智慧养老
发布时间: 2022-11-18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宿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7万,占户籍人口的16.4%。

  2018年5月,宿迁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获批中央财政项目资金2035万元。为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顺利实施,近日,《宿迁市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实施。

  根据《方案》,通过改革试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纽带、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医养相结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并探索出一批服务内容全面覆盖,社会力量竞相参与,人民群众满意,适合地方实际,在省内外更大范围具有复制、推广意义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多注意!”4月17日上午,在宿豫区顺河街道卓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场免费的体检活动正在进行。

  这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卓圩社区顺河人家小区内,76岁的居民蔡裕功一大早就赶来了。来自市区一家医院的医生给他测量了血压和血糖,并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了专业的建议。

  养老中心就在家门口。不仅每个月可以享受免费体检,还能在这里和老朋友拉拉呱打打牌,这样的晚年生活,让蔡裕功感觉很幸福。

  卓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由市民政局、卓圩社区以及养老服务型企业“安康通”共同打造的。中心设立了棋牌室、助餐室、健康监测室、日间照料室、康复训练室、书画室等,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方案》一方面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餐饮、洗浴、物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助餐助浴、家政服务、应急关爱等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另一方面引导专业养老机构(组织)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培育或引进专业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养老机构(组织),探索“一照多址”运营模式,形成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运用“互联网+”开启智慧养老

  “您好,我是住在顺河人家小区10栋101室的焦翠忠,我需要服务。”65岁的焦翠忠拨打了12349电话,很快,一名助老员匆匆赶来。

  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养老服务。这种理想中的养老方式,已成为现实。

  “老人通过电话联系客服部说明服务需求,我们根据老人的位置通过APP就近派单,助老员上门后扫描二维码上传服务照片。”卓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长于文学说。

  打开宿豫“云上养老”平台,点击居家服务,于文学一边指着电脑屏幕一边说:“你看,老人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地址、开始和结束时间,一目了然。助老员以图为证,也便于我们进行监督。”

  线下服务、线上监管,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方案》提出,建立市级老年人基础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老年人基本信息排查摸底工作,把城乡经济困难的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空巢(留守、独居)、重点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纳入网格化排查,掌握老年人基本情况,建立困难和特殊老年人基本信息库。

  对接市级老年人基础大数据管理系统、各县(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联网,建立宿迁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平台主要提供三方面服务:为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单位提供数据支撑和线上接单、线下派单服务;通过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审核、信息管理、查询、统计、补贴发放、在线申请、监管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救援、家政预约、信息提示、出租车预约、旅居养老等线上线下服务,满足社会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市民可通过语音、网络、微信、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向平台寻求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老有所养更需老有所医,而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如何实现医养结合?笔者在宿豫区下相街道何塘社区虚拟养老院找到了答案。

  何塘社区虚拟养老院是由宿豫区安汇老年护理院运营管理的。这是一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按照一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备一线品牌的放射、彩超、检验等设备,派驻中高级职称的内科、中医科、康复科医技和护理人员。

  “我们为社区老人提供的服务不仅仅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更重要的是以护理院为依托,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为社区老人带来健康讲座、定期义诊、专业康复指导、助医等医疗服务。”宿豫区安汇老年护理院院长周观林介绍说。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和重要方向。《方案》提出提高基层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推进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向医养融合型护理中心(站)、康复站转型,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社区养老、康复护理服务。

  《方案》还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医疗、康复、护理等医疗卫生机构与周边养老机构签约,开展协议合作、对口援建、合作共建,建立医养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面向老人的医养康一体化基础医疗与健康管理保障体系,建设以县(区)医养康综合体为中心,乡镇(街道)医养康服务站为纽带,村居(社区)医养康定点服务与流动健康筛查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诊疗+健康管理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覆盖的健康与风险评估、健康宣传、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等医养康一体化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大爷,今天我是来给您服务的,您身体感觉怎么样了?”说话的是助老员程梅,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3年了。一个人服务几十个老人,程梅累并快乐着。

  理理发、剪剪指甲、洗洗衣服、做做保洁、陪老人聊聊天……这就是程梅日常的工作。看似很琐碎,但就是这些小事,让不少老人感动不已。

  “老人把我们当成自家人,还给我们送锦旗。”程梅说,在她的照顾下,老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她很有成就感。

  工作中,程梅越来越意识到,仅仅掌握家政技能还不足以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她希望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

  对于程梅的诉求,《方案》中也提到了。依托专业护理培训机构,开展护理员、管理员培训;在有线电视网络开设康复护理、健康管理专栏,开展网络在线培训。

  与此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探索在职业院校开设中高职护理、农村医学、健康管理等特色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设立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激励政策,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大力发展各类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组织青年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留守妇女等各类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方案》明确,2019年,引导1家专业院校与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市、县(区)出台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办法,凡本科、专科、中专毕业学生进入本市养老机构或居家和社区养老中心,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满5年的,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和3万元的一次性入职补贴。

  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新模式

  当你老了,如何养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区别于养老院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作为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是老年人的首选,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据调查,有97%的老年人希望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专业服务。

  2018年以来,宿迁紧紧抓住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机遇,立足本地实际,紧扣服务需求,努力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新模式,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15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个、虚拟养老院5个、老年人助餐点249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2个、居家和社区养老床位8921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此次出台的《方案》,从组织领导、机制创建、制度建设、供给保障、服务拓展、模式创新等方面,明确了10项改革重点任务、24项具体措施,为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近年来,宿迁市一直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以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让更多老人能够在家门口,甚至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宿迁市民政局局长倪成城说。

  据悉,为确保试点工作推进实施,宿迁将从政策支撑、资金保障、宣传引导、鼓励激励四个方面明确改革试点的保障措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