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
发布时间: 2022-11-18


  近年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2019年4月,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18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提出,从劳动适龄人口(15—64周岁)抚养系数来看,2018年末,广东省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3.1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1.62%、总人口抚养比为34.77%。也就是说,目前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需要负担35名非劳动年龄人口。报告分析称,受跨省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影响,广东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与同期全国平均值相比低5.67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总抚养比仍较低的省份之一。但是,广东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庞大。2018年末,广东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近15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广东面临的挑战,养老问题的难点亟待突破。

  珠江三角洲养老压力较大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非常密集的地区之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九市人口集聚度进一步加大,养老压力进一步增强。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19年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3—2017年,广州户籍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到2020年,广州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增至185万,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20%。

  此外,相对较为“年轻”的城市深圳,老年人口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深圳市法制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深圳全市户籍老年人为28.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大约有90万老年人,加上国内其他城市来深圳投靠子女和“候鸟”型老年人,实际上有超过120万老年人。深圳养老问题更需要未雨绸缪。

  而在广东农村地区,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老人为独居老人。如何解决好养老难题,将成为广东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关于养老服务的现状,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永杰表示,目前,国内养老方式主要分为机构养老和家庭与社区养老两种。其中,经济能力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

  有学者研究发现,多数老年人只有养老院收费在本人养老金承受的范围内才会考虑机构养老。

  陈永杰提到,实际上,更多的老年人倾向居家与社区养老。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的发展趋势,且伴随高龄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等现象。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失能化程度呈加剧态势。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广州市统计局关于养老方面的调查中,有关改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呼声最高。事实上,2017年广州已经成为全国护理保险政策的试点城市之一。虽然广州市政府为解决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缺口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补贴工作,仍然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的稳定性、申报程序繁琐、机构护理和居家与社区护理的发展不平衡等。

  除了建立多元筹资机制以及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法规外,未来的政策完善有必要从顶层设计下手,确保居家和社区护理的优先地位,适当加大对其资源倾斜。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黄玉等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突出的医疗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老需求从“发展型需求”正在向“生存型需求”转变。如何进一步动态把握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以健康为核心的多元养老服务项目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关注。

  关注乡村养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宁凌认为,近些年来,政府的政策方针为经济成果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城乡覆盖产生了重要导向作用,农村空巢老人生存保障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离“生活富裕”与“乡风文明”的目标尚有差距。

  宁凌对一些地方空巢老人治理模式的一般机制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针对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应从多个角度综合施策。首先,由地方统计局牵头,对区域内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数量等经济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与精准记录,得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数据;通过设立农村空巢老人中央专项保障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扶助资金、社会公益事业等多方渠道,夯实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保障。其次,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除了支持公立养老院,还要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在满足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医疗保障服务。再次,文化部门应加大对地方艺术社团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联合艺术社团开展文化公益下乡与戏剧公益汇演,并鼓励艺术社团承接村民节日庆典表演;通过政府政策主导、企业参与投资、村民集体自筹等多渠道融合资本,建立完善村内户外文化广场与室内文化交流中心,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黄玉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差距。例如,依托行政村、较大的自然村,将闲置的学校、厂房、农户住宅、公共设施等建设改造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及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公共服务在规划时,应在既有的预算条件下,优先向需求弹性大的领域倾斜,不搞“一刀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