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康养产业让老人幸福生活——昌吉州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报道
发布时间: 2022-11-18


  8月的阳光照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中心敬老院的小院里,老人们坐在绿荫下、亭子里,聊着家长里短,打着扑克牌,还有人拉起了二胡,惬意自在。

  “护理员腿勤、心细、嘴甜。住在这儿,吃得顺心、睡得安心、玩得开心,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72岁的马世文放下手中的扑克牌笑着说。

  马世文是昌吉市滨湖镇东沟村的“五保户”,年轻时患有类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一个人生活至今。2006年,马世文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便搬到了敬老院生活,所有费用由国家承担。提起这里的服务,马世文赞不绝口。

  昌吉市中心敬老院位于昌吉市六工镇,这里住着125名老人,平均年龄71岁。他们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失能失智、半自理的老人占80%以上。每天上午天气好时,老人们集中锻炼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拾杂物等;看报、学唱歌、跳舞……每天安排的活动真不少,可个个都是为了大家好,让人心里暖暖的。

  “进门就是‘回家’,不能让老人们无依无靠。”昌吉市中心敬老院院长洪敏花说,敬老院18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却又啥都会干。老人衣服破了,踩着缝纫机就开始修补;老人头发长了,拿起推子就成了理发师;闲暇时,你打快板儿我唱歌,轮番上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近年来,昌吉市中心敬老院与昌吉市人民医院和昌吉市六工镇卫生院签订了医养协议,一站式医疗服务让老人们大病小病都没了后顾之忧。

  “喂,叔叔您好!您需要哪项服务?”8月17日9时,位于昌吉市绿洲路街道办事处的昌吉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开始忙碌起来,派工店长马文梅正在处理服务订单,根据老人的需求,从系统后台给护理员派单。

  忙完手里的活,马文梅出了门,她要去住在昌吉市博州干休所的李冒德、高淑兰老人家中回访。马文梅买了老人爱吃的水果,走到单元门前就听到护理员马菊梅在二楼操着大嗓门说话。马文梅笑着说,两位老人都90多岁了,耳朵听不见,护理员只能提高音调和老人交流。

  扫地、擦桌、帮老人翻身……马菊梅一项一项按照服务要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临近中午,她转身又进了厨房准备午饭。96岁高龄的李冒德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伴高淑兰92岁,几个儿女也都是70多岁的老人,照顾病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两年前,李冒德夫妇第一次享受到线下服务后,就融入了这张“智慧养老之网”。

  “像马菊梅这样的专业工作人员我们有700人,2016年8月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基本信息入网的老人达5.3万人,呼叫量2.7831万次。整个平台现在运行良好,老人的满意度也非常高。”马文梅说,

  昌吉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承办的运营模式,业务由亚中集团旗下分公司昌吉州亚中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承接运行,是集养老服务、便民服务、呼叫救助、康复理疗、精神慰藉、文化旅游、电商等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现有加盟企业177家,吸纳从业人员1000余人。

  截至2018年底,全州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5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目前,昌吉州老龄人口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8万,达到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深、规模总量大,呈现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和未富先老态势。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意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进一步催生了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

  昌吉州历年来高度重视健康养老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养老事业、促进养老体系建设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设施的政策措施,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定期进行评估和推进。通过采取政府投入、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社会兴办、市场运作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州养老服务业发展。目前,民政社会福利园区、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惠及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始发挥作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产业化为方向的州、县市、乡镇、村居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目前,昌吉州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73处,全州民政社会福利园区占地总面积达到7718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全州养老床位8063张,达到了每千名老人35张服务床位的规模,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组织和企业成为供给主要力量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格局,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最美“夕阳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