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些关于“大健康”的关键词你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 2022-11-18


  目前,合肥市共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270个,截至2018年底,总床位5.4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10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54人,拥有卫生床位6.79张,人均期望寿命77.12岁,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6.1%。城市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省会城市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覆盖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合肥市全面推行“1+1”和“1+1+1”模式,全市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16家省、市级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城市医联体制度实现全覆盖。开展创新城市医联体试点,省、市三级医院高年资护士、副高以上专家到社区工作,撬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医、护、技、药“捆绑式”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升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

  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

  合肥市建立起“总额管理、结余利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新农合激励机制,加快影像心电会诊、消毒供应、检验等县域中心建设。专科联盟建设初显成效。市四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牵头组建“安徽省第一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和“安徽省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纵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形成补位发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突破创新

  我市建立起120元的签约服务费分担机制,其中由医保统筹基金承担50元,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承担40元,财政专项资金承担10元,个人支付20元。按照常住人口1.5‰的比例核定配齐基层卫生队伍。发挥医保政策杠杆作用,免除签约人群27种特殊病门诊起付线和住院起付线,家庭病床纳入住院统筹报销。开展“一免三优先”惠民措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收入直接奖励给团队成员。

  全民健康走向智慧医疗

  近年来,合肥市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相融合,在全国率先试点“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型医疗服务业态,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建立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

  全市医疗卫生专网,推动市卫健委,县(市)卫健委,市一院、市滨湖医院等10家市属医疗机构,全市各社区服务中心、部分中小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共约100家单位形成一张卫生专网互联互通。

  2017年9月28日合肥市滨湖智慧医院正式揭牌,这是当年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家市级智慧医院挂牌。

  2019年9月1日,合肥电子健康码正式上线,标志着合肥医疗卫生服务从此进入了电子健康码时代,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码联”,居民就医服务“一码通”,医疗医保缴费结算“一码付”,合肥市居民今后到医院看病,只要使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搞定医疗服务全流程。合肥市属7家医院和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上线应用,年底前县级医院和全市乡镇卫生院完成电子健康码建设任务,实现电子健康码应用合肥市全覆盖。

  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健康合肥”建设,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大建设、大发展,列入《合肥市2019年市级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暨三年滚动计划》的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共110.38亿元。目前,正在建设和已经立项的市属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共24个,总投资91.8亿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