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催生巨大保险缺口 老年保险缘何“落地难”?
发布时间: 2022-11-18

  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未富先老”导致了巨大的老龄人健康保障缺口,增加老龄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成为当务之急。

  

  险企创新破解老龄人“投保难”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现在许多老龄人对商业保险有需求,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可供60岁以上老年人选择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少之又少。“相关部门和机构要通过精算等手段,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龄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发挥保险的支撑作用。“

  事实上,今年以来,决策层已就老年商业保险问题出台相关意见。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支持老龄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合理设计产品,科学厘定费率;鼓励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在地级以上城市开展老龄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在房地产交易、抵押登记、公证等机构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等。

  针对老龄人购买商业险的现状,慧择保险旗下“保保驾到”运营经理王炼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老龄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意外和疾病。“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看,意外险一般无需健康告知,对老年群体比较友好。但在购买健康险时,老年群体往往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受‘三高’等疾病困扰,很难买到重疾险;另一方面,即使健康状况良好,年龄大的投保人买重疾险,会导致保额低,甚至出现保费倒挂。因此,老龄人在选择健康险时,比较推荐的是防癌险,即便是‘三高’等疾病也可以投保。如果老年人身体尚可,经济条件允许,则可以配置一份高端医疗。”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老龄人的健康保险需求,在政府引导下,国内保险机构在该领域持续创新。例如,平安养老险今年上半年推出了护身福·中老年意外险,45-80岁中老龄人均可投保,保障范围涵盖医疗、住院、骨折、伤残等意外伤害。“针对老年投保人群,该款产品进行了多项创新,如实现了保费月交。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尝试更贴近老龄人的需求,提高了意外残疾的补偿金,降低了意外身故保障。此外,考虑到老年人一旦发生意外,对急救的需求较高。产品涵盖了救护车费用,有助于提高客户体验。”平安养老险相关业务人员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产品的投保年龄上限从以前的75岁提高到85岁。上述人士表示,“从目前销售情况看,该产品比较符合老龄人需求,在未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日销售达到1000单。”

  不仅是意外险,险企在长护险领域也有新尝试。例如,瑞华健康保险今年8月上市的“颐享无忧长期护理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失去日常活动能力后所需的护理服务,投保人可自主选择以现金补贴代替护理服务。该产品保额选择范围广;护理给付时长、日护理费用皆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同时,各理赔年度的长期护理年度保险金日额以保险单载明的基本保险金日额为基础,每年复利5%递增;一旦出险,用户可自主选择居家护理、社区护理站、高端护理院三种护理方式。

  

  老年保险考验险企内功

  虽然在老年商业保险领域,国内保险业的探索持续推进,但从目前来看,要以此提高老龄人的保险覆盖率,使之成为社保的有力补充仍有不小难度。其中,老龄人较高的疾病发生率是一大“拦路虎”。

  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办公室今年7月份透露,我国目前有超过1.8亿老龄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同时,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即平均有8年左右是“带病生存”。

  数据还显示,癌症(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从年龄段看,35岁-39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率为每10万人有87.07人;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快速升高,40岁-44岁年龄段发病率几乎翻番,达到154.53人;5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60岁以上癌症发病率超过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对国内险企来说,开展老年商业保险业务并非易事。“国内保险市场潜力仍然巨大,险企的主要精力还在开拓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保险上,这是主要竞争领域,而老年保险算是细分市场,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业务还没有细化推进到这个程度。”

  “另一方面,老年保险的定价和风控相较年轻人更难操作。对险企来说,老龄人意外风险较高,疾病风险更高。年轻人买医疗保险,年付300—500元保费,老龄人可能要付3000—5000元,就是因为老龄人的发病率和发病后的医疗费用较高。但保险价格高了,需求就会下降,老龄人可能觉得买起来太贵了。”不可否认,老龄人疾病发生率高是客观现实,而保险又是秉持大数法则,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厘定价格界限,成为当前老年商业健康险的难点所在。

  平安养老险相关业务人员表示,“在老龄化趋势下,老年保险的创新探索需要从意外类保障向健康类保障转变和突破。今后,行业可能会在护理类、慢病类等老年保险上进行更多探索。”

  某寿险公司产品设计人士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以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慢病管理类保险为例,此类产品主要针对已患病人群病情发展的发生率进行赔付,老年健康险也可借鉴该设计理念。“保险保的是未发生、可能会存在的风险,险企可研究老龄人可能存在的风险是什么,如对老龄人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在不同发病阶段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研究。”

  该人士也坦言,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险企看来还不够成熟,相关产品可能还没那么快推出。“目前,绝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设计老年保险产品的经验,未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在社保体系下给商业保险一些机会,推出一些针对性产品。同时,可联合多部门进行数据方面的合作、研究,给保险公司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发展老龄人商业保险还要提升服务能力。郭振华表示,长护险在国内推广难,首要原因是需求弱,其次是供给难。从需求端看,政府之所以有比较迫切的意愿推广护理险,是因为从全国或某省、某市看,需要护理的失能人群比较庞大,是个社会问题。但对中青年消费者来说,这种事情不但发生概率很低,而且即便发生也是在老年以后。因此,人们感觉不到失能的风险,主动购买的人自然不多;从供给端看,即便有了需求,保险公司的操作难度也很大。“不像传统保险,把产品设计出来就销售,出险就理赔,险企承保长护险还需提供护理服务,且这种服务是长年累月的。即便保险公司将这项服务外包,如何与供应商对接也是头痛的事,对客户要护理到什么程度,分几个档次。现金理赔是有定数的,而服务没有标准的话,很难定量。”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规范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包括服务机构和人员、服务类型和内容。“这个标准出台后,可能会有利于保险公司开展长护险。一是判断投保人需不需要护理,二是险企支出、赔付有了标准,照章办事即可。”郭振华表示,但这不代表长护险接下来在国内就会大跨步发展,仍有许多难点有待克服。

  “总的来说,渠道要有利可图,愿意去卖;老年人要觉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且性价比可以接受;险企也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才会有动力去做。三方找到平衡点,才能合力推动老年商业保险发展。”上述某寿险公司产品设人士表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