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生难题 推动社会发展新时代的养老革命进行时
发布时间: 2022-11-18

  如果让时间倒退70年,或许没有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正努力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间,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也处于巨变之中。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过往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而现在我们的身边80、90岁的健康老年人比比皆是,尽享晚年愉悦人生已经不再是奢望,如何安排养老生活才是重点。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正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适应老龄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向健康老龄化目标迈进。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走访了四川具有代表性的五位人物,他们中有从业超过25年的资深媒体人、有深耕养老产业的保险机构负责人、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养老、对于养老产业发展都有哪些想法与见解!

  

  人物故事1:我们愿迎着养老变革的浪潮乘风破浪

  ——泰康人寿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张威

  变革总以迅猛之势展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变革的三大浪潮正向我们袭来,全民理财的财富潮、全民健康潮、银发潮。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到人生财富规划,从养老院的单一方式到商业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方式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国内商业养老产业的领军者,泰康人寿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养老产业,一个一个落地运营的泰康养老社区、泰康诊所、泰康医院、泰康医学中心……泰康医养融合的发展战略正致力于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在行业浸润多年的泰康人寿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张威深有感触,只有你站得高看得远,读懂了未来更长时间的趋势,那么引领你现在行为的战略与发展才具有价值,泰康以“医养融合”深耕养老产业的意义正是于此。

  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需求

  变革的根本就是重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养老产业也是如此。

  98年进入泰康人寿的张威回忆,保险公司其实很早就通过提供企业年金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产品为客户规划养老。年金保险也是泰康人寿的热销险种,基本能占到保费收入的一半以上。

  随着市场的竞争变化,保险公司提供的主要四类产品,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医疗险、养老险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通过差异服务,特色产品满足老百姓多元需求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企业长期研究的课题。

  深耕养老产业需要实力与耐力

  保险机构将眼光纷纷瞄准老龄化大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如何发挥好自身优势呢?泰康人寿率先破题。

  “要做大做强养老产业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张威感触颇深,在泰康决定进军养老产业时,不少社会的声音是“泰康真是太‘疯’了”。投资周期长、成本高、盈利慢,考验的是公司的实力与魄力。正如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的豪言誓将养老革命进行到底,让更多的人富足而退,优雅的老去。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泰康刚刚才进入养老产业时的举动,您还觉得这是疯狂的行为吗?”张威笑着说。前段时间,《健康中国2030》发布,其中所提到的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理念更让张威鼓舞与振奋。“泰康医养融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服务理念不正是对此的最生动诠释吗?”

  潮退了才见分晓

  “许多人说养老产业会是下一个蓝海”,张威对此却持谨慎态度。“环顾周围,包括我们的同业公司,确实大家都在大力发展与养老相关的产业,但是现在提蓝海还为时尚早,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养老产业开拓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截止9月15日,泰康之家·蜀园在住的居民有217户,290人。其中独立业态居民入住率超过75%,护理业态居民入住率超过3成。这对于才开业运营一年半时间的蜀园难能可贵。按照市场规律,一般养老机构从开业到入住满员会经过3年时间。张威卖了一个关子,如果没有这么长期的运营积累经验,你不会知道餐食是否合胃口、养老社区的环保节能理念的运营,对于蜀园长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这是实践出的真知。

  市场的竞争和激烈,后来者也很多。“泰康就是要通过不断迭代、品牌引领,牢牢掌握市场的话语权。”张威介绍,健康体系的前端即健康管理泰康通过线上泰康医生、远程问诊,线下诊所、自建医院、海外医疗来实现。中端即看病问诊通过与公立医院对接的健保通+绿通来实现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而后端即长护、康复、失能、慢病管理则通过泰康在全国建立的诊所、医学中心、泰康之家、康复医院来实现。

  张威透露从明年起,购买泰康产品的客户除了得到产品确认函以外还将得到一份独一无二的高客服务确认函,这在行业里面是绝无仅有的,客户对自己可以获得的增值服务更一目了然。“市场变化一日千里,其他的同业或许正在讨论养老社区的设立与运营,但泰康已经跳出了这个环节,我们现在为客户提供的是健康与财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养老社区仅仅是我们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个环节而已。”

  

  人物故事2:用改革推进养老产业良性发展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经理曹丰

  对于养老的话题,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经理曹丰博士一直都很关注,用他的话讲“人人都会老去,关注养老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曹丰认为,从微观来看,养老是家庭问题;但从更广层面来看,养老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乎经济、情感、分工、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老龄人的情感诉求不容忽视

  “养老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到了近几年来集中凸显”。曹丰回忆,倒退7、8年前,子女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照顾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新闻时常见诸于媒体。慢慢社会发展,年轻人承受的各种压力凸显、大家又开始讨论社保金、补充养老的话题,再到现在的延迟退休、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养老是一个伴随社会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如何养老?靠谁养老?曹丰认为养老简单看要解决的是两大难题,即经济难题和思想难题。经济难题很好理解,养老金的来源,有老年人长久的积累、子女的承担、保险理财的规划等等。而思想难题更为复杂,设想一下,活到60、70岁,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闲了,而子女忙于自己的事业也不能有太多时间来照顾,自己的朋友圈窄了。老龄人内心的空虚感与孤独显得更需要调解。“现在吃饱穿暖只是养老的基本满足,如何解决精神思想层面的问题呢?”这需要调集更多社会资源与力量来协调解决。

  应鼓励养老产业有序发展

  2015年,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已经超过2亿,按照相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明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要达到2.48亿,也就是老龄化的水平会达到7%。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重点课题。

  近年来,养老产业在社会的巨大需求和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养老地产、老年出行、老年餐饮等等,养老市场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时期。养老产业释放出的巨大投资机会,也吸引着各路资本蜂拥而至。

  曹丰对养老机构的纷纷落成运营最有感触。他自己的母亲也年过七旬,随着一天天老去,母亲的照顾、医疗服务等让他尤为牵挂。最近一两年在朋友介绍、各种宣传活动上都获取了不少在成都周边的养老机构的讯息,曹丰也尽力抽时间去参观考察了几所养老机构。他最看重的是养老机构的环境、医疗配套还有机构工作人员服务老龄人的态度。

  曹丰认为养老市场的细分与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进一步说到,养老市场开拓发展是好事,也更需要政策、制度层面来引导市场合理发展。毕竟养老产业关乎民生大事,也关乎千千万万家庭。要鼓励更多有实力,志向在养老产业深耕发展的企业进入。

  

  人物故事3:每个阶段都要活成人生最美的样子

  ——黄德贵。泰康之家·蜀园第一批居民。76岁。前空军飞行员。

  这是一位飞了21年的空军老兵,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全国各地执行任务。21年里只要军令到,哪里有需要,就有他驾驶的飞机安全到达。黄德贵说:“军功章上老伴的功劳占了大半。和老伴一起风风雨雨走了大半辈子,最希望的是身体硬朗,和老伴携手在泰康之家·蜀园看最美的夕阳。”

  黄德贵老两口在蜀园的养老生活很充实。充实到子女探望、视频电话都要给老两口预约,黄德贵的子女经常在电话那头哭笑不得。“我们忙着呢,好着呢。你妈去跳养生操去了,我也马上要去游泳了。下午我们还有园艺、书法课……先不说了,晚上9点以后再视频吧。”“充实得没有任何孤独感。在蜀园,只要你有一个兴趣爱好,你就能交到朋友。”黄德贵说。

  年轻:一腔热血,保家卫国,飞行是我的使命

  什么是他成为飞行员的初心?他说:“一腔热血。当代的年轻人也一样,都要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有了国家的强大,才会有个人小家的稳定和幸福。”军令高于一切。年轻时,黄德贵参与了各种抢险救灾工作。抚养小孩,家里的事情全部由老伴操持。

  说起社会的改变,黄德贵老年人非常感慨。他说:他和老伴是有着苦难生活经历的一代,所以深知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在这几十年里,国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步走来,都让他有幸经历着,见证着。

  余生:越简单越幸福,养老交给专业的机构

  以前,黄德贵和老伴深深认同父母和子女之间“一碗汤的距离”这种理论。加之黄德贵的身体硬朗,他认为靠着自己与老伴互相照顾,在家养老不是大问题。直到前几年,老伴突发脑溢血危及生命,这才彻底改变了黄德贵原先的养老计划。

  平时黄德贵的老伴身体都很好,突发脑溢血时,黄德贵正好在老伴身边。他赶紧给儿女打电话,打120。半个小时候后老伴被送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深度昏迷15天后,老伴奇迹般的醒来了。

  老伴出院后,家里请了保姆,进行24小时看护,由于种种原因,前前后后换了3个保姆,年过七旬的黄德贵也感到了身体吃不消。在家庭会议商量以后,黄德贵决定和老伴去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家乐山到成都、从公立养老院到私立养老机构,黄德贵和儿女四处考察,但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管理,始终没有令一家人满意。直到2018年1月,黄德贵和女儿一起到成都考察了即将开业的蜀园。配套设施、管家的服务、饮食安排、老年课程计划都让黄德贵眼前一亮。2018年3月,泰康之家蜀园开业,黄德贵和老伴成为了第一批入住的居民。入住蜀园后,黄德贵和老伴才知道,在泰康之家蜀园如果遇到老伴先前那种情况,只需要三分钟,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这让黄德贵很放心。

  入住蜀园一年半时间,黄德贵回忆,他只回家了三次,“在这里我每天过得都很有计划,很充实,如果回家时间长了,我还不习惯呢”。黄德贵白天喜欢游泳、下象棋,种盆栽,老伴喜欢参加一下康复培训课程。到了晚上才有时间看看凤凰卫视、深圳卫视,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到了蜀园,我胖了八斤,还是要控制一下体重,太胖了不健康”黄德贵乐呵呵的说到。

  

  人物故事4:岁月总是催人老养老规划要趁早

  ——蔡鄂。植根公考行业快10年的老炮儿。原国内上市企业全国十大申论名师之一。现为成都进仕教育CEO。

  从公司辞职,创办成都进仕教育,老蔡的事业可谓顺风顺水。他和他的团队以优质内容早早的拿下西南地区和腾讯课堂的合作。经常公司账户上会收到这个当下最强大的网上教学平台——腾讯课堂不少现金奖励。

  老蔡曾一度觉得“养老规划”这个词离自己很远。即便经常被爱人调侃:老蔡,你一定要爱惜你头上的羽毛啊,说好白头到老,你别半路秃头哦!即便自己经常被人说:大哥:快50了吧……但这些都没有让老蔡立刻感受到自己已人到中年,应该想想如何进行养老规划。直到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岳父病了,女儿上幼儿园了。

  中年人:夹在中间,不再年轻

  不久前,岳父病了。全家人商量,肯定是在成都进行治疗,毕竟大城市的医疗水平肯定老家强。去过华西医院的人都知道,医院每天人山人海,床位有多紧张。老蔡和家人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听着该去哪家医院,找哪位医生,如何做最快的检查……

  岳父一生病,三家人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一大家人轮流陪着岳父做各种检查。小舅子家不得已请了阿姨,帮忙岳母接送小孩和做饭。大舅子每周重庆、成都两头跑。其他人每天见缝插针去医院送餐、陪护。所幸,两个多月三个家庭的人仰马翻换来岳父良好的治疗效果。

  岳父病好后,老蔡给自己、爱人和小孩买了重疾、中症、轻症险、意外险和医疗险,同时给家里每一个没到65岁的老年人都买了医疗险。

  女儿上幼儿园,生活开始“应接不暇”

  老蔡和爱人异地求学、工作10多年才定居成都,快40岁有了女儿,可谓老年得女。家里的西昌阿姨对老蔡的爱人说:你知道吗,在我们村,你这岁数,马上就要当外婆了。

  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这所注重孩子阅历,强调家庭陪伴为主的幼儿园经常会安排各种亲子活动。没有小孩之前,两人有很多休闲活动,跟朋友聚会搓麻将。有了小孩后,同样是24小时,只剩下工作,陪孩子和教孩子。

  老蔡笑言:人到中年,事业家庭,老婆孩子。男人的肚子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身上心里的事情越来越多。

  现在,每当老蔡躺在沙发上玩他的干儿子—手机,他老婆总在旁边惊爪爪的激励老蔡:撸起袖子加油干!你60岁的时候,你闺女还在上高中呢。听到这句话,老蔡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细思极恐的复杂表情。心里默默的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什么是幸福最好的状态?老蔡说:“父母健在,看孩子自立成长,听爱人家长里短。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代人终将老去,希望自己和爱人通过前期奋斗,能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好规划,老有所依,病有所托。”

  

  人物故事5:二胎生活想说体面养老不容易

  ——张玲。40岁,高龄二胎妈妈,两个儿子。一个刚上初中,一个刚上幼儿园。

  看着老二屁颠颠走进幼儿园的背影,玲姐松了一口气。这个今年把老大送进初中,又把老二送进幼儿园的二胎妈妈一直是朋友圈中的扛把子。工作压力大,各种考核指标;在生活上要兼顾两个年龄跨度如此大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还有老公,以及家里的老年人,想想都觉得很酸爽。

  玲姐常常安慰自己先苦后甜,心态就是状态。周围的朋友,最常聊的就是孩子经、家庭经,玲姐想得更多的还有未来的人生规划。“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活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在生完老二,回归工作后,玲姐愈发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有点处女座完美主义的她,做事很较真。工作不能马虎,带娃不能马虎,教育不能马虎。每天从早上起来给孩子做早饭开始,到单位工作,再到接孩子放学,辅导作业,洗澡讲故事睡觉,还要应对老大老二时不时的互殴以及争宠,弄完这个“二胎妈妈全流程作业体系”,基本到了晚上十点,玲姐已经精疲力尽。追剧、敷面膜都不如能安稳躺在床上来得舒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玲姐经常喜欢哼这首歌,她也喜欢把生活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她和老公商量着,等孩子大了,有他们的生活了,玲姐也希望能规划一下自己的日子,和老公一起,抛开生活的琐碎,过得轻松和丰富。

  一切都需要规划

  玲姐经常在想着,等老二18岁成年了,自己和老公就60岁了,生活也就应该进入到了“自主时间”。家庭经济状况还说过得去的他们,也早早在玲姐的规划下,一步一步实施着。

  在怀老大时,玲姐给老公和自己买了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后来也给老大、老二买了重大疾病保险和教育金。从十年前,每年他们都会固定拿出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养老金给自己存着,防止突然生大病或者以后的养老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样坚持下来,玲姐对未来的养老还是颇有信心。

  是需要两个孩子来给自己养老还是请人照顾?玲姐并不想把全部压力都转到孩子身上,等老了孩子们能来看看,聚聚会就很好了。她更想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喝茶聊天,聚在一起。玲姐很清楚自己和父母之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距以后也会反映在她和两个孩子之间。

  玲姐更相信“距离产生美”,孩子有他们的空间,我们也有我们的空间。现在做好经济准备,做好规划,很必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