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让优质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龄人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以来,合肥市坚持以满足老龄人需求为中心,通过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智慧养老发展路径、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广大老龄人提供专业优质、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

  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总量

  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研究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鼓励社会力量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市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比例为35%,已培育静安、乐年、夕阳红、振亚、社家等11家本土品牌专业机构。

  按照省级标准,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养老“助餐工程”建设。启动社区老龄人托养中心建设和居家老龄人助浴服务工程。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161家,床位5万张;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个、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5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321个;社区食堂和社区助餐点214个,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达68%;今年重点建设的集日托、全托、助餐、助浴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老龄人托养中心10家;实施500户的困难老龄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500户困难老龄人家庭智慧化服务工程;全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持续扩大。

  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一是加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镇、村两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截至9月,建成乡镇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9个,同步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80个。支持农村互助养老示范点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老龄人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现已建设10家。

  二是完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政策。出台《关于做好农村地区低收入老龄人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从今年7月起,建立了农村地区低收入老龄人养老补贴制度,四县一市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低保老龄人和建档立卡贫困老龄人,每人每月可获得50元的养老服务补贴。初步统计,全市近4.97万老龄人受益。针对农村地区老年留守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建立农村留守老龄人信息台账。各县(市)区、开发区在2018年开展农村老龄人基础信息核查、联系人登记工作基础上,2019年9月底前,普遍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的农村留守老龄人信息台账。

  探索智慧养老发展路径

  今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出台《合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办法》,把养老智慧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选择瑶海区静安养亲苑,打造全省首家智慧养老机构,提出了“1+3+5+N”智慧养老院架构体系,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开展省级、国家级智慧养老服务示范试点创建。静安养亲苑、中铁四局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安徽社家养老服务中心、经开区德颐顺老年服务中心四家机构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智慧养老服务示范试点机构。静安健康产业集团和八千里科技公司被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命名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试点机构,井岗镇和南七街道被命名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试点街道。华米科技和晶奇科技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入选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目录。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认真推进2019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针对9类突出消防安全问题及28项养老机构重大风险隐患指标开展排查,列出不合格的养老机构清单及隐患清单,联合相关部门集体会商,提出整改措施,确保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务。加强养老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针对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研究制订养老机构备案和监管政策;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加强工作检查,对不具备消防、医疗卫生、食品经营许可条件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二是以满足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养护需求为目标,加快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从市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中,累计拨付1.5亿用于巢湖、庐江两地的敬老院升级改造。肥东县结合敬老院实际状况,县财政预算6000万,于2018年至2020年利用3年时间对全县乡镇敬老院基本设施改造提升、功能完善。

  截至9月底,全市农村敬老院与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签约率达到90.5%,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占比为35.3%。同时,推动农村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全市公建民营的农村敬老院现有17家,其中:2019年新增8家。长丰县将农村敬老院社会化运营纳入县政府2019年重点工作,以县政府1号文件印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