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国、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2-11-18


  2018年,四川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1.13%。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位于全国第四。这意味着,2018年四川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正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日趋严重的养老问题,四川省立足省情,因地制宜,聚焦老龄人群实际需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探索走出了一条养老服务新路子。

  11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国、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了四川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从老百姓身边的“居家养老驿站”,到专业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再到医养结合的综合养老机构,人大代表通过走访调研,实地感受四川省养老服务的民生温度,并为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实地视察三种典型养老服务模式

  “谢婆婆,咱们慢慢走!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11月25日上午9点,在成都锦江区孝慈苑内,年近80岁的谢婆婆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上下楼梯,做身体康复训练。她在这家位于成都城市中心区域高端养老综合体内已生活快2年时间,每天上午都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做30分钟的康复训练。“我觉得这里挺好的,有专业的护理,环境也挺好的。住在这里,子女也放心。”谢婆婆说道。另一边,一位百岁老年人正专心地玩益智玩具。她一只手拿着小吊杆,将盘子里的小玩具吊起来让放在一边,再一颗颗数数。对高龄老年人来说,这样的益智类游戏更有益于她们头脑健康。与此同时,在孝慈苑的康体活动中心,一场晨练正在进行。多位老年人正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伸腿弯腰做早操。

  拥有400余张床位的孝慈苑,建有标准中央厨房1所、餐厅2个、医务室1间、活动室10多个、值班室2个,每个楼层都设置护理服务站,24小时值守。拥有多元化餐厅、康体活动中心、手工/活动室、桌球室、休息按摩室、物理治疗室、儿童活动区、心理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棋牌室、理发室等功能活动区。根据不同功能区搭配相应的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孝慈苑相关负责人介绍,让老年人在健身、娱乐的同时还能为老年生活添加新的乐趣点,充分体现活到老,学到老,快乐到老的宗旨。机构延伸服务到周边社区,为居家长者提供便捷的居家配餐、助餐服务。

  11月25日的成都,迎来短暂的冬日暖阳。在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养老驿站内,几位高龄老年人正坐在窗边上,享受这温暖时刻。今年78岁的周正刚,患有老年痴呆及帕金森病,是一位全失能老年人。由于子女都在九寨沟工作,且老伴年事已高,家人便就近将他送到了社区养老驿站。在这里,他已居住了一年多时间。当天上午,奎星楼日间照料中心还邀请合作伙伴博古中医馆张彬医生来中心为社区老年人义诊。像这样的服务活动,在驿站长期举行。

  据悉,奎星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由郫都区政府投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专业照护与康养服务相结合,引进“北京清檬成都团队”运营。值得一提的是,驿站通过嵌入各类服务功能,整合专业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资源,实现场馆照护与居家服务相结合,为自理老年人、半自理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健康评估、生活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籍等日间照料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延伸性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使社区居民不离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养老照护服务;同时,率先开展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设立床位数8张,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奎星楼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嵌入式养老驿站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充分满足老龄人的基本生活,同时也为无法照顾父母长辈的年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崇州市羊马镇,四川省养老实训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该基地总投资33169.5万元,养老实训示范床位1390张。采取“一次规划、一次征地、统一设计、分期建设”的原则实施。一期建筑面积34900㎡,床位699张,总投资22880万元,已于2019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目前,所有装饰装修已完成,室内设施设备的招标采购将在2019年11月完成,在年底前完成安装调试,达到运营所需的硬件要求。而项目整体建成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是省级医养结合最大的综合养老机构,将为全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和护理人员提供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同时,也将从服务、管理、设施、运营等方面在全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四川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与民政部门面对面交流为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建言献策

  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1.13%,比全国高3.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81.9万人,占人口总量14.17%,比全国高2.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仅次于山东,位于全国第二;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仅次于辽宁、上海和山东,位于全国第四。

  这意味着,2018年四川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正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日趋严重的养老问题,四川省立足省情,因地制宜,聚焦老龄人群实际需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探索走出了一条养老服务新路子。

  去年,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老龄人权益保障条例》,已于当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进一步保障老龄人合法权益,推动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当前,由四川省民政厅代省政府起草的《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如何高质量推进四川省养老服务工作?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国、省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建议。省人大代表杨晓明认为,应突出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固然很有必要,但需要明确的是政府应承担起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责任,政府需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他同时还提到,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养老机构,政府还应进一步规范,加强管理。省人大代表邓永东认为,政府还应加大对老龄贫困人群的关注,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扶贫评估机制,让这些贫困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不少人大代表的共识。但也有代表提出,从发展趋势看,居家养老服务应该越来越社会化。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指的是服务主体的市场化,政府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扶持和监管。省人大代表闫登成建议,还是应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

  “银发时代”的到来,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了极具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据悉,全省已有100所学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127个,养老护理员已达3万人。但是,现有的人才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和养老产业的壮大。因此,建设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也是不少人大代表关心的话题。省人大代表邓永东建议,建立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机制。省人大代表黄勇则提出要做好养老服务人才规划,做好人才缺口的测评,指导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在与人大代表面对面座谈时,省民政厅副厅长邓为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四川省养老服务模式正从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缺型福利服务,向所有老龄人的民生服务转变;养老服务形式正从机构集中照料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体系化发展转变;养老服务业发展机制正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放开市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竞相发展转变。但她同时也坦言,与持续扩大的社会养老需求相比,我省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委主任委员郑树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养老政策的衔接性、统筹性、时效性和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大养老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购置、建设和改造养老服务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作用,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切实承担相应工作任务。要进一步理清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作,打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养老服务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职责意识,对养老服务发展中一些重点问题实施跟踪监督、持续监督,确保四川省养老服务工作行稳致远。

  谈及未来四川省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举措,邓为表示,从长远看,围绕“调结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支撑保障、养老服务质量监管”等四个体系;从当前看,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前养老服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大力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养老消费促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监管能力提升”等七项工程,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将四川打造成西部养老服务高地、全国养老服务示范省。

  


微信